广元微官网

导航

四川中小企业“567 成绩单”的背后

信息来源:  作者:gysme001  发布日期:2019-03-19

 5

去年,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达54.3%

6

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6.4%

7

对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达71.5%

解读

中小企业撑起四川工业“半边天”:去年,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达54.3%;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6.4%,对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达71.5%。

我省如何助力中小企业撑起四川工业“半边天”?筑牢中小企业支撑作用,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今年又将展开哪些大行动?

1

培育创新主体涌现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

在东林矿山运输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阳东眼里,去年的关键词是“难忘”,今年则是“信心”。去年,企业出口业务逆势上扬,出口额超过1000万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年初,企业入选行业“小巨人”培育名单。

“培育行业‘小巨人’企业,是全省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梯级培育中小企业的重要一环。”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李堂兵表示,入选行业“小巨人”,不仅要求企业发展速度快、经济体量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第一或全国同行业前三,且需建立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

同时,我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49家,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配套能力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0%。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主要以打造细分市场“单项冠军”为目标。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294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入选企业必须满足“过去两年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增长10%以上”等条件。

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无缝对接。我省去年还制定了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的指导意见、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展开重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

“希望能培育更多更强的新力量。”李堂兵表示,我省将加大“小升规”支持力度。“小升规”,一是规模,二是规范。去年,全省针对重点小微企业培育对象,加强个性化服务,将“小升规”成效作为对各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2018年度全省新升规小微企业1102户,今年还将加大力度,举措更加精准。

2

增强融资能力推动中小企业更好开放合作

加强服务创新,金融和开放为重点。

去年,我省推动融资服务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工程,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超2200亿元;出台四川省应收账款融资甘泉行动计划,探索将应收账款等弱抵押产品纳入担保范围,全年促成应收账款融资超千亿元,贷款利率在5%—8%之间;开展应急转贷,全省18个市(州)的应急转贷资金总规模达30亿元,为千户企业开展转贷业务近200亿元。

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全省与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共建15家政银合作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实施“支小贷”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以地方政府、银行、担保、再担保四方风险共担共管为核心,建立起低成本、弱抵押、广覆盖、可持续的小微企业融资新机制,合作额度达17亿元。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去年全省新增中小上市公司4家,融资额占2018年全省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73%。

中小企业在扩大开放合作中赢得新的机遇。去年,全球无人机大会首次移师中国,四川成为首选地。川企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抛来“橄榄枝”。

李堂兵表示,今年计划年中举办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周,加强工业设计引领,撬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

3

落实各项红利让中小企业更有获得感

减税降负,近两年来政策红利频出。

全面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省积极推进增值税“降税率、转登记、退留抵”三项改革措施,2018年累计为中小企业在内的纳税人落实各项税收优惠1544亿元。

出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电价改革11项措施,全年减轻社会电费负担约150亿元。调整企业缴纳“五险一金”费率和比例,继续实施失业保险降费率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地区再下调工伤保险费率20%或50%。2018年全省累计为企业降成本和减轻负担660亿元。

进一步提升财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去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7亿元,择优支持394个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投入3.5亿元。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效应。去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运营良好,省中小企业发展股权基金新投资3个项目2.75亿元,累计投资4个项目2.95亿元。

今年对政策落地落实,中小企业期待满满。“去年全省出台了民营经济‘20条’,我对其中一项尤为期待。”四川同凯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勇说。“20条”中明确提出推动降低用气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天然气用户改“直供”,作为一家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液化天然气的企业负责人,张国勇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能改成‘直供’,仅这一项,企业一年就能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