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微官网

导航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信息来源:  作者:gysme001  发布日期:2019-05-15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我省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特征、创新模式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立足实际,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人才、资金等难题,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质量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需要在遵循企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综合施策,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特征

中小企业发展一般经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持续发展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成长规律,有助于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科学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初创期是中小企业创立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主要活动是吸引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阶段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机制灵活、运行效率高,但资金、人才短缺,抗风险能力低,确保产品研发成功并有效进入市场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经过初创期后进入成长期,企业主要活动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增强竞争力和研发优势。这一阶段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正规化,工作重点是加强管理创新,使之与企业规模快速增长相适应,吸引优秀人才、快速拓展市场成为企业壮大的关键。稳定期是指经过成长期的高速发展,企业各方面的条件均趋于成熟,但市场竞争加剧,技术风险增加,持续的技术创新成为首要任务。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一般面临两种发展趋势,持续发展或走向衰退。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能高度自觉地进行观念、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创新,否则企业就会走向衰退,陷入发展困境。

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与特点

创新贯穿于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成长为百年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创新模式。

从创新的组织方式看,企业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突破核心技术或概念,并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过程。自主创新有助于形成技术优势、产品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创新集群,但也具有高风险性,需要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础条件,需要较高的营销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协同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动。协同创新可提高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加快产品进入市场进程,减少设备等资源重复购置,节约创新成本。协同创新需要主体间的文化认同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从创新的信息源看,企业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创新意味着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和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产业,或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具有融合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等特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具有针对性、跟随性、低风险性等特征。

从创新的内容看,企业创新可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按照产品生产过程可分为要素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和要素组合结果创新。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组织创新,要素组合结果创新就是产品创新。在技术创新中,要素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和要素组合结果创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经营思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脱离实际,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就有夭折风险。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需要在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特征、创新模式与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施策。

立足企业、练好内功,筑牢创新发展根基。一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既包括技术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灵活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人才机制,打造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基础管理。管理薄弱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企业应建立健全定额、标准化、计量理化、职工培训、技术情报、统计分析等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强办公信息化,也要加强生产、质量、库存、成本等管理的信息化,为提高决策质量服务。四是重视知识产权生产。应制定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生产,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与更高平台。

开拓视野、“借船出海”,破解创新资源困境。一是借政策之利,破解资金短缺制约。当前,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出台了大量创新资金支持政策,中小企业要及时了解掌握,积极参与,用足用好各类政策。二是借社会之智,聚集创新人才资源。理顺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研发机构、人员交流合作等产学研深度融合关系;积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带成果到企业转化与产业化,或从事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借鉴海南“银发精英”汇聚计划经验,聘请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企业工作;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吸引京津优秀科技成果到河北进行转化。三是借市场之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产品销售,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入驻产业园区、融入产业集群,用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环境资源。

聚焦主业、精准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一是聚焦产业链节点做专。做专就是专业化,瞄准产业链中某个环节,充分利用企业专有技术与工艺,研制专用性强的专门产品,形成高度专业化生产和紧密协作配套的能力。二是聚焦产品高端做精。做精就是精细化,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开展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精心设计、精心制造,把产品做精、做细。三是聚焦资源优势做特。做特就是特色化,充分挖掘区域或企业特色资源、传统技艺、优秀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人无我有的地方或企业特色产品。四是聚焦科技进步做新。做新就是新颖化,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深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整体规划、协同发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一是提升企业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精准的市场需求信息是创新成功关键,企业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拓宽信息获取途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与水平。二是提升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决定着创新的规模和强度,也是启动创新和维持创新的基本条件,企业应加大人才、资金和设施等创新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提升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应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组织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激发创新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四是提升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存量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五是提升生产制造能力。生产制造是企业将创新成果快速推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企业要不断提高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六是提升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新成品成功推向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大力提升市场开发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