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赴德丹国省农业科技代表团由省外办批准并省科技厅组团,是中欧技术转移合作的内容之一,时间(含往返路途3天)共计10天(2012.10.18-10.26),参与的有省科技厅、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牧科院、省草科院及我院(经省经信委同意)。现把考察情况记述如下,仅供大家参考或分享。
1. 我们考察了位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欧罗巴专利技术管理事务中心”,此中心分管专利技术及交易市场的瓦尔肯霍斯特(WALKENHORST)博士等人和我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他们和我国国家专利局有合作,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希望中国技术在欧洲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希望能拓展中国专利市场。团长韩忠成副厅长阐述了我国正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表示支持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并鼓励我省专家向欧洲申请专利。
从此交流得知,欧洲专利局(EPO)是1972年正式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总部在德国,欧洲专利覆盖到40个国家。欧专局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专利局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专利文献资源,先进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和丰富的专利审查、申诉及法律研究方面的经验,在文献收集、检索及审查员培训方面对中国知识产权局提供过很多帮助。
申请一项欧洲专利并向欧洲专利局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并确定指定国的费用约需4000~5500欧元。
2. 考察了德国威尔堡市,它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镇,接待我们的是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同时也是本市农协主席(会长),本市约2万人,以种植小麦为主(亩产可达500-600 Kg),同时养殖牛(年约2万头)和猪(年约1万头),市农业协会靠会员缴纳会费维持,同时为会员提供农业和食品技术推广等各项服务。
3. 考察了丹麦肉类研究所(DMRI),它位于首都哥本哈根以西约25公里的罗斯基尔德市(ROskilde),成立于1954年,民营,有120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猪和牛两种家畜繁殖、饲养直到肉制品加工的研究工作,在肉制品加工方面主要开展肉类质量提升和安全(包括自动化)、环保的研究及应用,同时提供国际化咨询。研究所每年约有2000万美元收入,其中约一半来自政府项目。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参观了研究室,研究室设备先进且利用率极高。DMRI和设备制造商的合作紧密,这是丹麦的猪肉产业一直走在国际前列的原因之一吧,例如猪肉胴体质量的检测已采用CT技术(CT-Scanning),代替以前的超声波扫描技术。丹麦最大的屠宰企业是王冠(Danish Crown)和提坎(Tican),王冠是丹麦最大的一家屠宰企业,每年屠宰全丹麦90%的猪,这一数量也占整个欧盟一年屠宰量的8%。丹麦生猪肉整个产业链合作化程度非常高,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其养猪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全球一流水平“屠宰及分割”。丹麦猪肉产业具有能够根据全球各地的猪肉再加工企业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重量和质量的猪肉的能力, 例如专门供给英国市场进行咸熏肉生产的猪,专门供给日本高端市场的冷切肉等,这是丹麦猪肉产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
4. 考察了位于丹麦海宁的“德华北欧公司”,此公司是新增的“獭兔产业链”(首席专家是省草科院)的牵头企业的合作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皮革制衣的北欧最大的企业并在成都设有办事处。团长韩忠成副厅长主持,中丹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丹麦海宁是一个欧洲农业会展在中心,我省副省长钟免率团于今年也来海宁进行了访问。
5. 原计划考察丹麦的国际领先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丹尼斯克”(Danisco)集团公司(也生产销售益生乳酸菌剂)的研究中心,但时间紧等原因未能实现。利用这次机会,学习考察了德国及丹麦的部分食品超市,超市里最多的是各种规格的“酸黄瓜”(德国产)及“酸什锦”(黄瓜片、胡萝卜片等,土耳其产),中国食品产品进入超市的非常少!但中餐馆较多且顾客兴隆!中餐馆里有重庆的“鱼泉榨菜”(听装)和泰国生产的“酸菜”(塑料软包装)。这其中有的购有样品回来,供研究。
在丹麦中心火车站附近的“中国城”(很小的几家小超市组成的一条街),我们见到了我国(包括台湾)的许多食品产品,如榨菜、调味笋丝、酱油及醋、蘑菇罐头等等,还有泰国生产的韩国泡菜,遗憾的没有见到四川泡菜产品。
----(陈功 撰稿)----
代表团在德国“欧罗巴专利技术管理事务中心”交流
代表团在“丹麦肉类研究所(DMRI)”(左图-实验室; 右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