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四川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全省旅游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大九寨和大峨眉区域在新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会有哪些提升,一系列创新营销举措创造了哪些经典案例,公共服务方面又有了哪些成果和亮点……近日,本报采访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四川,近距离观察四川旅游发展,采写了“创新发展看四川”系列报道,从今天起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特殊时段的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困扰地方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比如,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旅游局在认真总结后得出结论:旅游新业态和新需求正挑战着现行的旅游规划,倒逼旅游规划理念的调整与升级。
面对这样的形势,四川将如何应对?
其实,早在去年5月,四川省政府就批准了《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性规划也已出台。这两大四川最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将率先实现提升;与此同时,备受各界关注的雅安芦山震区也在吸取汶川震区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贯穿“1+N+1”理念的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
正如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所说,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由世界一流的旅游规划来支撑,这就要求制订规划时必须做到“开门、开放、开明”。旅游规划的新思维,正引领着四川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箭头指向体现理念变革
“为什么我们的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是向外指呢?难道只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游客送出去,而不是怎样把游客引进来吗?”在一次旅游规划评审会上,郝康理抛出了这个思考已久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箭头指向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各地游客现在有哪些方式进入四川?进入四川以后有哪些线路和产品可供选择?针对自驾、自助游客的目的地服务体系是否成熟?
从这以后,四川的旅游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改成了朝内,越粗的箭头代表着越重要的客源地。
简单的改变背后是深刻的规划理念的变革。其核心在于,不再以自身资源为基础,而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除规划理念问题外,规划管理与路径也在悄然改变。
管理方面,四川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资源梳理,发现现有规划多是以观光资源为核心、以团队旅游为目的制订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自助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且与其他部门规划衔接不到位,落地率不高。与此同时,四川省旅游局还对全省的度假产品资源进行统计与梳理。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这些度假型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是针对成渝等地游客,还是针对国内其他省市或是境外游客;是基于小长假、黄金周进行产品开发,还是放大到全年每一天……
规划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四川省旅游局看来,该用一千万元完成的规划,绝不能用一百万元的规划替代。因为没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规划,不可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只有加大投入,制订高标准、科学化的旅游规划,才能与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理念相契合。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四川省旅游局确定了“开门、开放、开明”的原则,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规划团队。
对规划的指导与监管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讲,规划分为规划研究、规划咨询、规划制订等环节,而四川在咨询管理方面尤为其薄弱。今后,四川将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咨询,为规划保驾护航,使规划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这就像建筑项目一样,乙方不但受雇于甲方,还必须在监理方的监管下施工。”四川省旅游局一位从事规划管理的同志说。
在规划的路径方面,四川首先解决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四川省旅游局在加入全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之后,要求各市(州)旅游局积极争取加入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到目前,四川省绝大多数市(州)旅游局成了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这样一来,旅游规划与交通、建设、文化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就成为可能。
四川还建立了规划监督机制,把规划制订、规划实施和规划监督分开,有效保证规划落地;着手研究目的地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适应旅游业发展。
九寨峨眉率先提升
指着四川全省地图,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徐蓓兵向我们介绍了大九寨区域的有关情况:“从黄龙景区到绵阳平武的这段公路,今后将是九环东线的重要一段,但是目前路面条件还有不足,配套设施也不够,需要大力提升……”
大九寨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并不只是道路的可进入性方面,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指出了该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产品以传统观光型为主,休闲产品规模偏小,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散客、自驾车游客需求;区域内旅游开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形成全线一盘棋、联合开发的局面;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西热东冷”现象。
围绕这些问题,四川省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开发多元化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建设机场航空服务系统、散客服务系统、旅游城镇和智慧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
以机场航空服务系统为例,四川将强化大九寨区域内的双流、九黄、广元、绵阳、红原等机场之间的航线联系,构建省内支线机场“空中巴士”旅游线;包括机场大巴、出租车、旅游大巴、中长途公交等运输方式的地接交通体系也将逐步完善;四川还计划引入赫兹(HENZ)、阿维斯(AVIS)等国际汽车租赁业巨头,构建落地自驾汽车租赁服务体系。
在大峨眉山区域的提升规划中,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需求旺盛的文化创意旅游精品不足、城市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也也将逐步得到完善。
按照工作计划,大九寨和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行动即将展开。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两个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游客面前。
“1+N+1”理念贯穿芦山重建
去年的“4·20”地震让雅安市芦山震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大熊猫的故乡,雅安历来是四川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芦山震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时,四川吸取了“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制订区域旅游业重建规划的过程中,四川省旅游局创新性地提出了“1+N+1”的规划理念。
其中,“1”是指引领全区域发展的大旅游总体规划,主要从战略层面解决旅游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问题;“N”是指与多个部门的重建规划紧密衔接,并形成了4个对接相关灾后重建规划的导则,分别对接融入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当中;后一个“1”是与四川省文化厅共同牵头编制的《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实施的项目。
“灾区的重建规划有时会忽略文化、旅游等功能,造成产业恢复发展滞后。”徐蓓兵说,“在制订芦山震区文化与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与交通、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反复磋商,力争使旅游和文化较好地融入其他部门规划当中。”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说:“旅游规划难以刚性落地,‘1+N+1’既保证了文化旅游产业恢复重建符合总体重建的需要,又通过与各部门的无缝衔接大大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规划,芦山震区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最重要的是旅游生产能力的恢复,包括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旅游景区恢复重建、旅游城镇与旅游乡村恢复重建。旅游业恢复重建项目总数40项,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建设期2013—2015年。
按照规划,到2015年,灾区旅游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重建,并基本完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到2020年,基本实现旅游业成为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全面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特殊时段的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困扰地方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比如,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旅游局在认真总结后得出结论:旅游新业态和新需求正挑战着现行的旅游规划,倒逼旅游规划理念的调整与升级。
面对这样的形势,四川将如何应对?
其实,早在去年5月,四川省政府就批准了《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性规划也已出台。这两大四川最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将率先实现提升;与此同时,备受各界关注的雅安芦山震区也在吸取汶川震区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贯穿“1+N+1”理念的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
正如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所说,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由世界一流的旅游规划来支撑,这就要求制订规划时必须做到“开门、开放、开明”。旅游规划的新思维,正引领着四川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箭头指向体现理念变革
“为什么我们的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是向外指呢?难道只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游客送出去,而不是怎样把游客引进来吗?”在一次旅游规划评审会上,郝康理抛出了这个思考已久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箭头指向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各地游客现在有哪些方式进入四川?进入四川以后有哪些线路和产品可供选择?针对自驾、自助游客的目的地服务体系是否成熟?
从这以后,四川的旅游规划图纸上,箭头都改成了朝内,越粗的箭头代表着越重要的客源地。
简单的改变背后是深刻的规划理念的变革。其核心在于,不再以自身资源为基础,而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除规划理念问题外,规划管理与路径也在悄然改变。
管理方面,四川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资源梳理,发现现有规划多是以观光资源为核心、以团队旅游为目的制订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自助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且与其他部门规划衔接不到位,落地率不高。与此同时,四川省旅游局还对全省的度假产品资源进行统计与梳理。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这些度假型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是针对成渝等地游客,还是针对国内其他省市或是境外游客;是基于小长假、黄金周进行产品开发,还是放大到全年每一天……
规划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四川省旅游局看来,该用一千万元完成的规划,绝不能用一百万元的规划替代。因为没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规划,不可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只有加大投入,制订高标准、科学化的旅游规划,才能与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理念相契合。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四川省旅游局确定了“开门、开放、开明”的原则,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规划团队。
对规划的指导与监管也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讲,规划分为规划研究、规划咨询、规划制订等环节,而四川在咨询管理方面尤为其薄弱。今后,四川将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咨询,为规划保驾护航,使规划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这就像建筑项目一样,乙方不但受雇于甲方,还必须在监理方的监管下施工。”四川省旅游局一位从事规划管理的同志说。
在规划的路径方面,四川首先解决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四川省旅游局在加入全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之后,要求各市(州)旅游局积极争取加入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到目前,四川省绝大多数市(州)旅游局成了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这样一来,旅游规划与交通、建设、文化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就成为可能。
四川还建立了规划监督机制,把规划制订、规划实施和规划监督分开,有效保证规划落地;着手研究目的地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适应旅游业发展。
九寨峨眉率先提升
指着四川全省地图,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徐蓓兵向我们介绍了大九寨区域的有关情况:“从黄龙景区到绵阳平武的这段公路,今后将是九环东线的重要一段,但是目前路面条件还有不足,配套设施也不够,需要大力提升……”
大九寨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并不只是道路的可进入性方面,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要素提升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指出了该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产品以传统观光型为主,休闲产品规模偏小,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散客、自驾车游客需求;区域内旅游开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形成全线一盘棋、联合开发的局面;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西热东冷”现象。
围绕这些问题,四川省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开发多元化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建设机场航空服务系统、散客服务系统、旅游城镇和智慧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
以机场航空服务系统为例,四川将强化大九寨区域内的双流、九黄、广元、绵阳、红原等机场之间的航线联系,构建省内支线机场“空中巴士”旅游线;包括机场大巴、出租车、旅游大巴、中长途公交等运输方式的地接交通体系也将逐步完善;四川还计划引入赫兹(HENZ)、阿维斯(AVIS)等国际汽车租赁业巨头,构建落地自驾汽车租赁服务体系。
在大峨眉山区域的提升规划中,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需求旺盛的文化创意旅游精品不足、城市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也也将逐步得到完善。
按照工作计划,大九寨和大峨眉区域的旅游要素提升行动即将展开。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两个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游客面前。
“1+N+1”理念贯穿芦山重建
去年的“4·20”地震让雅安市芦山震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大熊猫的故乡,雅安历来是四川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芦山震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时,四川吸取了“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制订区域旅游业重建规划的过程中,四川省旅游局创新性地提出了“1+N+1”的规划理念。
其中,“1”是指引领全区域发展的大旅游总体规划,主要从战略层面解决旅游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问题;“N”是指与多个部门的重建规划紧密衔接,并形成了4个对接相关灾后重建规划的导则,分别对接融入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当中;后一个“1”是与四川省文化厅共同牵头编制的《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实施的项目。
“灾区的重建规划有时会忽略文化、旅游等功能,造成产业恢复发展滞后。”徐蓓兵说,“在制订芦山震区文化与旅游业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与交通、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反复磋商,力争使旅游和文化较好地融入其他部门规划当中。”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说:“旅游规划难以刚性落地,‘1+N+1’既保证了文化旅游产业恢复重建符合总体重建的需要,又通过与各部门的无缝衔接大大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规划,芦山震区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最重要的是旅游生产能力的恢复,包括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旅游景区恢复重建、旅游城镇与旅游乡村恢复重建。旅游业恢复重建项目总数40项,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建设期2013—2015年。
按照规划,到2015年,灾区旅游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重建,并基本完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到2020年,基本实现旅游业成为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全面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