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过程中,如何建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长效机制?如何为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如何提升银行为企业融资的能力?《经济日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邀请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解读。
近日,一则“小微企业贷款1000万元,到手仅480万元”的报道又将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无论是担保中介不规范运作带来的高融资成本, 还是利率叠加、附加条件带来的隐性成本,小微企业“融资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导致融资成本高企的原因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市场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寄希望于通过政策调整将融资成本迅速大幅降下来是不切实际的,应增强改革协同,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供需”两端发力
降低融资成本,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同时着手。连平认为,首先要合理控制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过快增长。
“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透明度提高和自主发债改革,可能成为合理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有力抓手。”连平表示,未来可以通过债务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 并根据其特点运用较为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以控制其债务的盲目和无序的扩张;针对其对利率不敏感的特征,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成本的透明度;同 时,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其成本纳入地方人大对政府年度考核项目之中,并列入中央对地方主要官员的年度考核之中。
“通过主动提高透明度,同时加强社会各方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融资供求关系偏紧的局面。”连平认为。
与此同时,加大国企改革推进力度,完善公司治理,增强财务硬约束,也可以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尤其是盲目的融资需求。
“在供给调节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适当降低类信贷增长。”连平建议,应加快发展股票、债券融资,打通直接融资渠道,让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 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尽快恢复股票市场应有的融资功能;发展壮大债券市场;进一步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一体化 建设,在发行主体门槛限制、发行条件等方面适当予以放宽,努力提高债券融资增速。另一方面,还需要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通过严格监管保持类信贷合理增长,避 免再度“野蛮生长”。
配套改革迫在眉睫
“在融资供求关系偏紧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过快推进会推动贷款利率和整体融资成本上升。”连平说,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应“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配套推 进。包括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放开业务管制以及涉外金融改革等,都应协调好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比如,应进一步扩大同业存单试 点,并推出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试点;资产证券化试点也应择机推广扩大,以促进银行加快存量信贷资金周转。
当然,“降融”也需要短期措施配合。连平说,从短期来看,有必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首先,谨慎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工具,在外汇占款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 下,为缓解存款增长下降压力,推动信贷平稳增长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合理适度增加信贷投放规模;三是进一步优化存贷比管理,释放有效的信贷额度,对 促进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有一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