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果园村靠种粮食和时令蔬菜,一棵果树都没有,现在葡萄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值达到1.7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1.5万元。”村支书李永伟说,“以前地包给别人种,现在包别人地种,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
果园村由小散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创富故事”,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银会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银会合作”,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分行创新“三农” 金融服务,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深度合作,由基层科协组织筛选推荐优质农业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之对接,形成的资金和技术整合运用、 优势互补的模式。
葡萄种植大户孙德本告诉记者,他租了50亩地种葡萄,搭一亩葡萄棚架要3万元,资金压力很大。一般的农户贷款只有5万元,金额小、审批长、利率高。果园村葡萄协会将他推荐给邮储银行,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20万元贷款。
通过“银会合作”模式,果园村240户种植大户解决了资金难题,累计获贷2500万元。李永伟告诉记者,发展大规模葡萄种植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银 会合作”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科协指导果园村葡萄协会引进先进种植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对缺乏资金的种植户,协会在了解个人能力、信用、资金用途等情况 后,选择优质农户向邮储银行推荐;邮储银行针对葡萄种植前期投入大、周转期限长的特点,将贷款金额调整到最高30万、最长2年,一次性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 求。
从2013年试点以来,“银会合作”已在四川全省发放小额贷款5500多笔,金额4.2亿,没有一笔出现不良。截至11月末,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已累计为 105万户“三农”客户、2万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信贷资金1300多亿元,今年投放250亿元,占所有信贷投放金额的33%。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行长刘义龙说,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传统的“三农”金融服务已经满足不了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所催生的融资需求。邮储银行要将中央对“三农”金融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基层,必须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
围绕四川特色农业,邮储银行四川分行提出围绕“八川”产业作为扶持重点:重点支持川猪、川茶、川酒、川林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为此开发了生猪、烤烟、茶叶等78项专属信贷产品,并为小贷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
同时,“银会合作”利用覆盖到村的科普宣传栏、科普手册等载体,以及“科技下乡”“科技赶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形式,宣传和普及金融知识,实现金融服务进村入户。
“与科协的深度合作,实现了科协信息、农技资源和邮储银行服务网络资源、资金资源的深度融合,找准了新形势下‘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形成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创富、银行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刘义龙说。
邮储银行眉山市分行负责人说,农户小额贷款客户分散、良莠不齐,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甄别筛选。“银会合作”发挥了群团组织联系广泛、熟悉情况的优势, 基层农技协、专合社等对农户的诚信度、能力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经过筛选过滤推荐给银行,打破了银行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降低了信用风险。
同时,科协在产、供、销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对会员、农户等具有较大的约束力。科协协助银行进行贷后管理,对资金挪用、恶意违约的农户取消信贷资格、终止技术指导。双重约束提升了银行贷后管理能力,降低了农户违约风险。
此外,科协拿出一部分科普惠农资金进行贴息,进一步降低了利率。据了解,邮储银行“银会合作”发放的贷款利率低于10%,低于其他同类贷款,加上节省了担保费等中间费用,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银会合作”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眉山市科协主席李伟说,推广运用先进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大,农技协、专合社等自身积累资 金无法满足经营扩张、技术推广等需求。眉山科协过去8年共争取了科技惠农资金900多万元,通过“银会合作”模式从2013年至今争取了扶持资金3.06 亿元,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较少、奖补农户有限的不足,在科技惠农兴村上形成了以财政为基础、金融为主体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