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7.5%,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样的预期,算不算低?这意味着四川经济进入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2015年增长7.5%
相当于2010年增长12%
省人大代表、达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向仕春认为,“7.5%的增长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是一个积极的指标,四川是经济大省,基数越大增长就越困难。”
7.5%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霍伟东算了一笔账,2014年四川经济总量2.85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GDP总量的两倍,在此基础上增长7.5%,需要2400多亿元的硬性增长。
更有专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增量放在2008年能保持全省16%的增速、放在2010年能保持12%的增速,相当于一年要增加近两个绵阳的经济总量。
区域经济学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丁任重认为,确定2015年的增长目标,不可能脱离国际国内环境。一方面,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导致四川获得的国际订单和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把发展推向中高端水平。
据初步了解,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下调了2015年的预期目标,经济总量位列前八位的经济大省中绝大多数也下调了增长指标。这样看,四川下调2015年的发展目标,与全国大势步调一致。
不过,向仕春强调,由于四川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传统产业占比大,重化工比重高,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依然很小,要实现7.5%的增长也非易事。
这与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可否认的是,灾后重建垫高了全省投资的基数,在大规模投资热潮过后,投资规模扩张的势头难免放缓。”盛毅说,四川走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在丁任重看来,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改变,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需要保持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的发展速度。从这个角度看,7.5%的增速是一个积极的指标,为下一步发展留出了空间。
转型有“阵痛”
发展依然不乏“利好”
“转型发展要换挡、降速;结构调整优化,却要提速。”省政协委员、江油市副市长贺勋说,一降一升,凸显了降低增速的目的,江油今年确定为“突破年”,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下大力气,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
省会成都,也主动调整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这种增长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有可能失去这一轮转型发展的机遇期。不主动调整、增强后劲,未来就可能被甩在后面。”
川东北重镇达州的转型压力较大。向仕春说,达州重化工产业占工业的七八成,2015年将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点项目将全力推进转型升级。
霍伟东认为,四川已经进入了调结构的“阵痛期”。“省委省政府宁可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调结构,以结构的优化、高质量的增长来应对更加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全省干部群众提高对GDP含金量的认识,使‘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
据盛毅分析,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中,四川依然有叠加的机遇可用。
一是国家正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四川要从中争取更多项目;二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川陕革命老区政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绵阳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政策等,要用好用足;三是四川有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一批重点发展区域,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在扩权强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等领域,能够释放出改革红利。“这些都离不开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其中。”丁任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