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抱团创业
“山窝窝”变身“聚宝盆”
6月10日,射洪县洋溪镇三房村。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成片的荷塘映入眼帘,粉白色的荷花宛如少女娇羞的脸,隐藏在肥大的荷叶间。一阵清风吹来,荷花清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紧挨着荷塘的鱼池里,不时有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不远处,羊舍内传出羊儿们欢快的“咩咩”声........
这就是该村退伍兵抱团创业创办的春莱农场。
退伍兵抱团创业
穷山沟里办起家庭农场
“村里人都外出打工了,就剩几个留守老人。”一见面,农场领办人荣爱民就介绍起村里的情况。他说,生他养他的这个小山沟是全村最穷的地方,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以前我退伍在广州打工,每年过年才回来一趟,村里冷清得很,田地里长满了荒草。”荣爱民回忆道。
“这些撂荒地好可惜哟,要好好利用起来!”想法在荣爱民心中萌生,可要想做出规模来,一个人的资金和精力远远不够,荣爱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曾经的战友邓亮。英雄所见略同,两人决定扎根在这个小山沟里发展种养殖业。后来,又有4名退伍的战友加入。荣爱民当即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带着打工多年积攒的钱回到村子里。
“我们这个村四面环山,出口很小,就是个‘山窝窝’,发展种养殖业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沟底挖掘成鱼塘养鱼,种植高产莲藕,往上一层修建羊舍,养殖黑山羊。”荣爱民根据这一地形特征,规划起了一座家庭农场。2013年,一座标准化羊舍落成,他们首批购买了300头优质黑山羊,开始“编织”起家庭农场梦。
农场越“织”越大
留守老人在家门口挣钱
两年间,荣爱民和合伙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责:4名战友外出务工,为农场储备发展资金,1名战友在外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荣爱民则全身心地在“家”经营农场。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农场越做越大,销售越来越红火。一个标准化羊舍、7个鱼塘、200余亩莲藕、200亩玉米地,便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整个农场的正常运转需要15名工人,都是从本村和邻村招的,大多是留守老人。”荣爱民说,他一直优先把农场的就业机会提供给村里的乡亲们。
“我在这里务工已经一年多了,每天就是给大家做做饭,偶尔放放羊,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该村4组63岁的罗克明老人告诉记者,对于她这样没什么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有这样一份工作和收入让她很满足。她说,自己的老伴也在农场上班,由于懂得给山羊打针的技术,他的工资比自己还要高几百元。
“曾经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茅草,田地荒废没人种。村里又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遇到下雨天出去赶场都不方便。”一位同样在农场打工的老人告诉记者,荣爱民不仅给他们提供工作,流转了他们荒废多年的田地,还为村里修建了水泥路,完善了基础设施。“他的农场现在就是我们村的‘门面’。”老人一脸自豪地说。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山窝窝”变身“聚宝盆”
走在荷塘边,荣爱民指着远处一块空地说,去年种植了160多亩高产莲藕,收入7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同时也看到了莲藕深加工蕴藏的巨大商机,今年把藕田扩展到了200亩,准备在这个地方建厂进行深加工。
“去年开始养鱼,投放了20多万尾黄辣丁,现在大的已经有2、3两重了,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上市销售了。”荣爱民满怀信心地说。
荣爱民的农场一直遵循绿色循环模式。“玉米用来喂羊,羊粪经过发酵成了最天然的有机肥,藕田和玉米地用起来好得很;鱼塘采用的是底部排污方式,产生的鱼类粪便直接进入藕田,给藕田提供养分。”荣爱民说,他们还规划在鱼塘边种植果树,充分利用“山窝窝”的地形空间特征发展多层次绿色种养殖业。
“村里有年轻人也想加入进来,我感到很欣慰,乡亲们在家门口搞产业致富,不用都跑到外地打工,少一点留守老人和娃娃,这是我期盼的愿景。”荣爱民说,等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成熟壮大了,他还要在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