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我市GDP增速全省第一
速度彰显的是遂宁改革“激情”
看数据: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5.8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1。
看格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五大经济指标增速全省第一、“三驾马车”合力驱动。
看措施:研究出台投资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房地产业等7个重点领域78条政策措施。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5.8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1。进入“量质齐升”转折关口的遂宁经济,呈现“经济提速与结构优化齐头并进”的运行态势,为全省经济添上了亮丽的遂宁色彩。
收官之年跃升
展现独特亮点
2015年末,在国内外经济的“寒冬”中,位于安居的江淮汽车西南基地却是一片火热。从2014年12月起,江淮汽车西南基地进入全面批量生产阶段,年产目标15000辆。今后,江淮还将把集团的轻卡车型业务全部转移到遂宁。
仅仅20个月,江淮从落地遂宁到全面批量生产,这样的“江淮速度”正是“遂宁速度”的生动写照。
“十二五”以来,全国、全省经济逐渐进入“L”型底部平缓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纵深推进“六大兴市计划”,在继续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千方百计破解宏观经济下行所带来的诸多难题,实现了“V”型跃升。据市统计局相关专家介绍,2011年至2014年,我市GDP增速走势与国、省一致,但相比国、省始终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到2015年,我市GDP增速强力回升,形成“V”型跃升态势。
“跃升”来自专注的发展定力。201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一揽子举措,结合遂宁实际及时研究出台投资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房地产业等7个重点领域78条政策措施。全面实施“6382”计划,遂宁安居机场、城市中环线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云内动力、喜之郎等项目开工建设,“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四川蓬船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每一次“动作”,都撬动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创新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步伐
针对传统产业发展短板,我市下大力气调整结构,沱牌等一批传统产业强劲复苏,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的“换挡焦虑”。“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20.61%下降到2015年的15.47%;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均稳步提高,第二产业占比由2011年的53.12%提高到2015年的56.16%;第三产业由2011年的26.26%提高到2015年的28.37%。
2015年,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出台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六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这一年,我市重点培育了天然气、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八大成长型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沱牌舍得完成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引进创维数字建设创维西部产业园,盛马化工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企业复产、项目复工。
五大指标全省第一
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2015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年,全市GDP突破900亿元,达到915.81亿元,离跨入“千亿俱乐部”更近了一步。其中,服务业、民营经济、规上工业、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增速纷纷领跑全省,为我市经济“换档升级”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9.84亿元,增长12.0%,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全市实报服务业重点企业法人单位73个;实现营业收入33.78万元,增长12.5%。
民营经济占比继续提高。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65.83亿元,增长12.7%,比全省高4.4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1.8%,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8.9%,拉动GDP增长7.8个百分点。截至去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12575户,增长22%;注册资金573.28亿元,增长37%。在国税中,民营经济实现税收7.63亿元,增长36.6%。
财税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32亿元,增长23.6%,增速全省第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2.31亿元,增长16.8%。国税收入26.31亿元,增长17.9%,增速全省第2。地税收入45.11亿元,增长17.7%,增速全省第1。
工业高位运行,全年领跑市州。2015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0%,比全国高11.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0.1个百分点,比上年高6.0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1。
三驾马车齐给力
经济支撑更稳定
2015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合力驱动,为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1.61亿元,增长10.7%,比全年目标高0.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12位。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41亿元,增长13.4%,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5。
全市进出口总额63077万美元,增长0.4%,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6.9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7,较上年上升1位。其中,出口43312万元,增长3.1%,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8.7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8。
此外,金融、电力等一系列要素保障也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截至去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1.14亿元,增长20.2%,比全省高8.9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3。全市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比全省高3.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速比全省高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