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宜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玩转“互联网+”的工人“创客”

玩转“互联网+”的工人“创客”

发布日期:2016-03-21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1033

工作在矿山开采、有色冶炼一线的普通工人,似乎与喧嚣狂飙的互联网关系不大,但是最近发生在甘肃金川集团公司生产车间里的“创客”故事,却足以颠覆人们对车间生产的传统认识。

该公司工会搭建的专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的互联网平台,自2月5日上线以来,已经引爆了一线工人“创客”的创新潮。

“黑老粗”变身“白美富”

金川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中国第三大铜生产企业,矿山的开采和回填是一项重要工作。

刘世杰是龙首矿井下充填班班长,曾有一件小事让他苦恼多年。由于井下工作条件复杂,充填弯管严重磨损后需要更换,而安装更换必须准确测量管道的弯度、角度。

传统的做法是,刘世杰与几个工友抬上管件,靠眼睛来反复进行比较与推算,工作中耗时耗人,经常一身臭汗、浑身乏力。如果弯度与角度不合适还会出现管路偏移,造成砂浆泄漏,甚至管路报废。

多年来,刘世杰和工友们一直没有找到破解之道,直到近期登录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他们发现中石油管道公司和国外的一些企业在利用新型工具,“他山之石”极大启发了刘世杰和工友们的创新热情,经过几次实验,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诞生了。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电解槽”自动化程度低,带来的诸多问题令镍冶炼厂镍电解二车间班长芦红军伤透了脑筋,但一线职工能够研发出新型多功能电解槽吗?

展示平台上线后,芦红军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挂”在网上查询资料,通过查找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终于找到了答案。新技术投入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电解镍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金川集团,类似的故事不少。

该公司二矿区高级技师许沛说:“矿山和冶炼生产环境,过去常被认为是‘黑老粗’的低端产业,通过互联网打开车间了解世界的窗口,把当今世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进消化到车间的生产一线,用一线职工的双手让传统设备和工艺变身‘白美富’。”

“老传统”接入“新思维”

该公司历来重视职工技术创新。2012年开始,该公司按照有劳模领衔、有创新团队、有场地设施等“六有”标准,建立了60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劳模带团队、导师带徒、骨干带全员的方式,把有创新兴趣、发明爱好、技能专长的职工组织起来,引领广大职工围绕生产出点子、解难题,使一批金牌工人、创新能手和创新型班组脱颖而出。

该公司还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每届投入1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创新成果积分制”,将创新业绩纳入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绩效管理。近年来,一线职工中诞生了4896项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了2004项国家专利。

该公司工会主席胡耀琼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工会工作的‘老传统’需要注入‘新思维’。”为此,从2015年开始,公司工会着手搭建专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实现了职工创新成果在网上的申报、展示和交流,而且链接到国内外各大专业技术资源库,使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能在一线车间有效集成和高度共享。

同时,各基层单位、车间、不同工种之间也建立起了技术交流的平台,使当前的优秀科技成果借助互联网及时“引进”生产车间,与一线职工的“智慧浪花”和“金点子”交融互动。

如今,利用互联网平台,十里镍都、千米井下、电解槽边、新三厂区,3.5万名生产一线职工针对生产难题“揭榜攻关”,以“人人参与创新、时时都在创新、处处体现创新”的节奏,开启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新时代。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展开
  • 028-962555
  • 服务邮箱

  • ybggpt@163.com
  •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