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企业主正在节省每一分钱。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5.4%,创下历史新低。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广东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了应对订单量萎缩的困境,节省投资,亦不再扩大厂房、更新设备;部分企业虽然订单量有所增长,但也只是购买新设备,致力提升产品质量。一句话,传统制造业确实遭遇了投资低潮。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表现继续抢眼,部分企业主接订单接到手软,扩大产能的势头正如火如荼。
连续亏损不敢花钱
陈铭(化名)的工厂是东莞一家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已经连续亏损两年。为了让公司撑下去,他不敢再花钱去扩大厂房或购买设备了。
2014年,他们公司亏了300多万元,去年亏了500多万元,今年到现在每个月亏损30万元左右。
其实陈铭的工厂并非没有订单。今年的订单量虽然比去年下滑了三成,但每个月的订单金额仍有3000多万元。
然而在去掉原材料、人力成本等之后,利润所剩无几。他面临着和许多中小型企业同样的窘境:在收入上,有些老客户的报价已经多年没变,竞争又太激烈,他也不敢加价;而在支出上,人力成本上涨得太快。
2008年,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为770元/月。2015年,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10元/月,不计通胀因素,比7年前翻了一番多。
陈铭的工厂现在有两三百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30多位,每人月薪1万多元;而普工的工资也在3000元左右。
本报记者接触珠三角多家企业后发现,不少工厂都存在这种情形:接订单只是为了维持工厂运转,而非赚钱盈利。
东莞市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尹建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只要有单子接,大家就都在坚持着。”他前一阵子走访当地部分企业后,发现今年部分企业主在招商引资的吸引下,去内地城市买地皮、建厂房。不过,更多的是选择留在东莞,厂房面积维持不变。
出手谨慎,小规模增加新设备
深圳的一位小企业主曾贤则在另辟蹊径:他计划缩小工厂的租赁面积,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放到产品和渠道上。
他已经有所行动。上个月,他花了三四万元添置了一台新设备,提高产品的精度。
曾贤的工厂主要研制MP4和智能穿戴之类的小电子产品。今年他们的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倍,每个月的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虽然订单红火,但他认为,租金和人力成本太高,扩大厂房面积并非长久之计。
与东莞相似,最近几年深圳的人力成本也在蹭蹭上涨。2015年,深圳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030元/月,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8.5元/小时。在人力成本、租金等纷纷上涨的压力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工厂搬回了内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城市,只将研发和销售部门留在了深圳。
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应付客户的看厂要求,虽然没有撤走在深圳的工厂,但厂房面积大大缩小。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刘国宏告诉本报记者,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很敏感,因为它们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空间被层层压缩。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则对本报记者分析,今年全国和广东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在放缓,除了经营压力之外,也可能是因为部分企业主担心经济走势,觉得现在并非扩大投资的好时机,就减少了投资。“民营企业在投资上相对会更加谨慎,市场没有明确的信号,就不会轻易投。”他说:“也有一些企业主将资金转去了容易生钱的领域,比如金融和房地产。”
高新技术企业“大手大脚”
王然(化名)是深圳一名3D传感器制造商,他没有上述成本烦恼,加上所在的行业前景光明,因此在投资上“大手大脚”。
与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的势头相反,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由于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固定资产的投资驶上了快车道。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王然的传感器量产不到1年,订单金额已接近2亿元。本报记者联系他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引进新设备。
他向记者表示:“我们的传感器用于人脸识别,是个很新的领域,市场上买不到这么新潮的设备,只能自己买零部件回来,再进行研发和组装。”
由于目前的生产已经安排到四季度了,他不敢再接新订单,只能等到厂房扩大后产能跟上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