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出,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表示,今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互联网+政务的讨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此次会议分别针对优化流程、平台,以及打通数据壁垒等,布局互联网+政务,抓住了推进互联网+政务的关键问题。
优化再造服务流程
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会议讨论的内容很具体,首先提出的是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具体实施上,会议提出了三个“凡能”。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郑磊表示,这三点都比较具体,“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这句话就是针对去年提的“证明我妈是我妈的”问题;这三点真能做到的话,对于公众办事能带来很大便利,节省很多时间。
会议还提到,对与企业注册登记、生产经营、资质认定、商标专利等,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保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都要推行网上受理、办理、反馈,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近两年媒体报道了很多创业设计的政务门槛和繁琐程序,“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对于这类创业公司来说极其重要。
优化平台和打通数据壁垒
会议提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优化再造服务平台。
会议提出,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政务信息和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
第三个重要任务,也是优化流程和平台的前提,即“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2015年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数据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进程缓慢,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最重要的障碍。
多家大数据领域的创业公司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争取数据资源,是他们的最核心工作;政府数据资源也是他们跟投资人谈判的重要砝码,其稀缺性可见一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此次会议将“打通数据壁垒”的时间,进一步提速。
会议提出,国务院各部门要尽快向各省(区、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开放实时数据接口,力争到2017年底前,各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从地方层面来说,2016年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公开表态“数据开放”,北京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政府部门公共数据开放单位将超过90%,数据开放率超过60%。
会议还提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建立健全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标准规范,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北京市经信委官员公开表示,一到两年内,北京将建立互联网以“北京通”号、政务专网以身份证号为身份标识的电子证照库,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一网式办理。
在数据方面,会议再次提到了加强系统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大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