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中小企业甘孜网 » 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进出口逐季回暖 今年持续向好仍存压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1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1022
0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成本的攀升,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中国外贸传统优势由逐步弱化加快转为系统性减失,已经接近临界点,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外贸发展动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国外贸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外贸正在进入“新常态”。

  1月13日的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同比下降0.9%,进出口再现双降,不过相较于此前的进口大降,出口稳定,2016年进口增长了0.6%,而出口下降了2%。另一方面,四季度开始,外贸出现回暖迹象,其背后是汇率的波动以及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措施的落地。从长期看,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外贸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着系统性流失,急需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外贸受双重挤压

  在1月1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介绍,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疲弱,2016年中国外贸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下行压力加大,总体形势复杂严峻。

  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24.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9%。这一数字实现了年初的回稳向好的目标,而2017年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和2016年一样,提出不再制定具体的外贸数字目标。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钢表示,商务领域将面临的一个“新常态”是摆脱速度情结,他指出,对于外贸,世界经济外部性影响无法由中国单方掌控,因此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实现外贸上的目标。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第一贸易大国,增速下降是必然;加上国际市场错综复杂,外贸出现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此前两年,中国外贸大致是进口下降、出口稳定的态势,而在2016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速发生了变化:2016年进口增长了0.6%,而出口却下降了2%。

  白明认为,由于产业重合度的扩大,中国的出口正在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一方面,在低端的轻工、纺织等领域,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减,由于培育高端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进度缓慢,中国产品受到东南亚等国家的排挤。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光伏、机电等高端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从互补变为交叉,甚至重叠,因而也遭到发达国家的挤压。

  最新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黄颂平表示,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出口主力,两者占比超过七成。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98万亿元,下降1.9%;同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88万亿元,下降1.7%。

  而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杨丹辉介绍,近年来,不仅传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加工订单流失严重,而且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内的电子通信产品的加工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在逐步将产能向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转移,这值得高度关注。

  持续向好基础不牢

  黄颂平表示,2016年外贸下降的幅度比2015年收窄了6.1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进出口整体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的态势,四个季度外贸的增速分别为-8.2%、-1.1%、0.8%和3.8%。

  2016年四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到2016年12月,这一指数继续回升至37.4,表明20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

  黄颂平表示,四季度中国外贸小幅增长,首先得益于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

  外部环境也有改善的迹象,出口企业新增订单指数回升明显。黄颂平表示,尽管2016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部分指标在缓慢改善。

  比如从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制造业PMI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以及新兴市场中的俄罗斯、印度的这一指标在四季度都保持在荣枯线上方;而反映全球贸易活跃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也从2016年2月初的历史低点开始反弹。

  “同时,根据我们对3000家外贸出口企业的月度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出口企业新增订单指数明显回升。2016年12月升至41.9,为201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黄颂平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连平团队指出,“剔除汇率波动的影响,真实的出口状况也逐渐改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上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增速有望回升至低速正增长,结束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

  进口方面,国内经济的趋稳带动了大宗商品进口量的持续增加,加之四季度进口价格跌势放缓推动了进口值的增长。

  然而,黄颂平认为,2017年,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仍然较大,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支撑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

  杨丹辉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很难再现2005年前后对GDP贡献度高达20%左右的水平。

  她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成本的攀升,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中国外贸传统优势由逐步弱化加快转为系统性减失,已经接近临界点,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外贸发展动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国外贸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
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业务主管
甘孜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
© Copyright 2007-2014 中国中小企业四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77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