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传统民生产业,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截止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964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87.3%,年均增长13.4%;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8.7%提升到10.3%。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并且高质量的食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逐日明显。
机遇、挑战并存
食品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阻碍食品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问题一:食品工业基础研究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加工技术储备不足。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较低。
问题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兽药和滥用添加剂现象等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问题三: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不多。
问题四: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单位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增长预期放缓,人力、土地、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专业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化食品不到20%,很多食品生产还处于作坊阶段,提升空间巨大。当务之急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做好高品质的产品。互联网时代,食品企业若能抓住机遇,有望诞生行业“独角兽”。
政策接力支持促产业发展
2012年,食品工业在“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支持和搭理引导下,稳扎稳打逐步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我国食品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6年1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第二届互联网+食品工业创新发展峰会暨全国食品工业品牌大会”上曾表示,工信部在食品行业的工作重点可以概述为“三个全面推进”和“两个率先推进”。“三个全面推进”是指在食品工业行业全面推进“三品”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和全面推进食品行业质量检测能力建设。“两个率先推进”是指导企业率先推进智能制造和率先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近日,两部委又联合印发《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
《意见》提出,到2020年食品工业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要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
《意见》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四是统筹国内国外,扩大开放合作;五是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安全水平。
《意见》强调,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开展重点品种和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搭建基于标识解析等技术的质量追溯信息化平台,形成上下游产业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健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支持骨干食品企业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