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昨日正式印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业务收入突破8万亿元,相对“十二五”末4.3万亿元的业务收入再翻番。与此同时,百亿及千亿企业培育目标也较“十二五”翻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信息安全产品收入目标,即到“十三五”末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13%的行业平均目标。
“安全可控”被凸显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秘书长曹开彬告诉记者,从目前国内信息安全产业本身来看,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网络安全需求,因此需要将信息安全产品发展目标单独提出,着重强调发展。他表示,20%的增速完全可以实现,包括大数据、移动办公应用等都有很大发展空间。
《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3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7%;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和发展。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合计收入占全行业的14%,入围门槛从2010年的3.96亿元提高到13.3亿元。
《规划》再次强调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目标是到“十三五”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百亿级企业达20家以上,产生5到8家收入千亿级企业,这相对“十二五”末的水平将实现翻倍。《规划》明确支持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协同竞争优势,集群化“走出去”。
《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安全可控、开放共赢的发展原则,而相对“十二五”规划,“安全可控”原则为首次提出。“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明确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若干专业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优势企业。”
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还体现在:《规划》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列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并设定了目标——信息安全产品收入到“十三五”末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13%的行业平均目标。
跨界融合乃大势所趋
《规划》指出了新形势下软件行业的新变化:以数据驱动的“软件定义”正在成为融合应用的显著特征。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及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赋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的使命和任务。
而“深入推进应用创新和融合发展”也被列为重点任务,《规划》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工业、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重点均有所提及,包括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安全可信云计算,以及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的融合发展,支持建立面向不同工业行业、不同业务环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选取重点工业行业、典型企业和重点地区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等。
以软件与智能制造的融合为例,波士顿咨询曾在《工业4.0——未来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前景》的报告中指出,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工业4.0新技术将为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带来15-25%的提升,额外创造附加值4至6万亿元。据记者了解,阿里云正与协鑫光伏、徐工集团、比亚迪(002594,股吧)、华中数控(300161,股吧)等公司合作,推进云计算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阿里云架构师欧阳克非告诉记者,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云计算在智能制造领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工业客户对其认可度正在提升。针对工业应用,需要结合工业互联网对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的要求,完善公共云基础平台建设,并通过混合云的方式实现和工场已有系统和数据中心的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更体现了对于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关注,其中多次提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计算机视听觉、新型人机交互、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此外,云计算能力提升工程、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工程等被列为重点工程。
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方面,与“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规划》还提出探索建立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