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基金最新公告显示,新增上海彤胜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上海彤骏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为长信基金公司股东,上海彤胜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对长信基金增资751万元, 上海彤骏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增资749万元,增资完成后,长信基金的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1.65亿元。其中,上海彤胜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55%,上海彤骏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54%。两家股权激励持股主体的持股比例合计共9.09%,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认购权,持股数量不变。
事实上,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共有包括九泰基金、创金合信基金、永赢基金等在内的15家基金管理公司积极开展股权激励制度。2014年,中欧基金成为国内首家在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基金公司,这对于基金业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天弘基金更是实行了全员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计划覆盖公司员工200余人,开启了股权激励全员持股新篇章。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这15家试水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中,中小型公司成为开展的主力。对此,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表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公募基金领域,大牌投研人员坐镇是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中小基金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业务扩增支持、品牌塑造的要求,需要配套的人才实现格局新突破。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公司需要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相较于老基金公司事业部改革要面临人事调整等重重压力,并承受转型失败的机会成本,新基金公司改革的阻力小很多,所以新基金公司积极试水事业部制。”部分分析人士补充道。
次新基金公司前海开源,成立仅四年时间,在初创期就实施了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为新基金公司招揽了诸如原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前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主席龚方雄、华润信托前副总裁田洁等这样的业界大咖加盟。
中小型基金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留住并吸纳人才,实现公司投研实力的长远发展,不过股权激励制度并非万能灵药,投研业绩才是促使基金公司长足发展的根本。“股权激励机制对基金公司整体发展实际有效,因其能够吸引优秀人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有助于公司提升投研实力,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提升知名度。而且已有业内大佬加盟相关公司,但由于大基金公司有多年的品牌积淀优势,中小基金公司即便开出诸如高薪和股权等非常具诱惑力的条件,要想实现赶超或形成气候也非易事。”杨晓晴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