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虚向实”是针对“脱实向虚”而言的。近几年来,金融市场高杠杆现象较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或者在银行同业之间“空转”导致资金杠杆高且链条长,以及绕道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升房地产泡沫等都被认为是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
2月14日发布的金融数据表明,“脱实向虚”现象得到改善。1月金融数据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更达到3.74万亿元,既反映出近期经济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回升,又凸显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然而,本着早放贷早收益的原则,银行一般在每年1月有“冲业绩”的冲动,1月也是信贷增长的大月。因此,单看月度数据可能并不够。观察资金流动的变化需要从更长时间着眼。从近半年的数据来看,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剪刀差”连续收窄,今年1月已经是第七个月收窄。
M1与M2“剪刀差”是去年以来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去年,M1与M2“剪刀差”一度创下新高,说明企业在获得资金后,往往选择存进银行,而不去投资和使用,导致M1迅速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而近半年多来,M1、M2“剪刀差”的收窄则反映出企业的活期存款在快速减少,企业投融资活动活跃,资金出现“脱虚向实”的迹象,是积极向好的信号。
这些现象,与去年以来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抑制泡沫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有关。
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手段效果初显。去年9月底开始,一些热点城市开始强化限购、限贷等措施,目前这些城市的房价涨幅得到了一定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购房者的预期,今年1月份,个人住房按揭占比出现回落,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6293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下降到31%,较上月下降了9.55个百分点,这一占比已经接近合理水平。
针对债市加杠杆行为,央行在公开市场“锁短放长”,并自今年一季度起,正式把表外理财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广义信贷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压缩资金在同业之间“空转”的空间,缩短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链条。不仅如此,从去年7月证监会清理结构化产品,到保监会收紧保险通道业务,再到去年8月初银监会严控理财资金通过资管等通道流入股市、债市等,每一项举措都意在封堵资金“脱实向虚”的渠道。
目前,这些措施已经成效初显。虽然1月信贷总量不及去年同期,但这也反映出在MPA考核机制下信贷投放节奏更趋于均衡,也是货币政策在稳健目标之下的具体体现。
今年,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仍将是政策核心。监管政策之外,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是关键。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更须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方面,要继续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市场利率调控能力,有效发挥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积极探索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经营道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此外,更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破除“财务软约束”,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此,方能正本清源,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