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召开的今年全国两会备受瞩目。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在历年两会上都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的全国两会,又有哪些资本市场热点问题受到关注呢?
建议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
首次公开发行(IPO)作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最直观方式,多年来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今年也不例外。
民进中央在拟提交的一份《关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提案》中分析,我国目前的发行上市审核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准强制上市制度,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上市,股票上市的前提是公开发行,现行《证券法》下公开发行与上市基本上捆绑于一体。而新三板的设立尤其是新三板扩容到全国后,现行《证券法》公开发行与上市制度捆绑于一体的规定已经不再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据统计,2015年新股发行融资1579亿元,同期定向增发融资13720亿元,差距巨大。市场普遍关注新股发行,但对定向增发融资影响关注较少。原因是定向增发融资是向不超过10个特定对象发行,吸引的是股市外围增量资金进场入市,对市场存量资金影响较小,因此对二级市场涨跌影响较小。新股发行主要影响市场的存量资金,虽然发行环节募集资金总量较少,但是上市流通时,将对二级市场存量资金供应带来压力。
据此,民进中央认为,真正对二级市场涨跌影响的并不是新股发行,而是新股上市。如果新股只发行不上市,那么跟二级市场就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对二级市场也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民进中央建议,将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尽快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促进资本形成。
致公党中央同样也关注到IPO问题。致公党中央认为,为了避免首次公开发行存在的“三高”问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证券监管机构通过对首次公开发行定价进行窗口指导,划定发行定价上限。该种做法虽然有利于避免“三高”问题,但是弱化了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不利于用价格信号区分企业的优劣,优质企业由于定价上限而被迫低价发行股份,实际上损害了企业及其原有股东的利益。
因而,致公党中央建议,证券监管机构取消对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限制,发挥市场对发行价格和发行规模的决定性作用。以发行定价市场化为先导,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继续完善新三板制度建设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新三板)经过4年实践,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致公党中央在肯定新三板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到,新三板的发展也面临着流动性匮乏、融资规模萎缩、优质企业流失等严峻挑战。
在一份拟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提案》中,致公党中央提出建议,完善新三板股票发行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挂牌公司在新三板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新层之上再设置一个市场层次进行公开发行股票挂牌公司交易,以新三板为试验田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致公党中央还在这份提案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包括发行主体限于在新三板挂牌满两年且在新三板创新层交易满一年的公司;发行条件既要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公开发行条件,又要体现与创业板的衔接和错位发展;发行对象方面,参与公开发行及后续交易的投资者适当性标准的计算口径从证券资产调整为金融资产,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金额标准从500万降为50万。
在交易安排方面,致公党中央提出建议,以新三板现有分层为基础,在创新层之上新设一个市场层次,匹配连续竞价交易方式及更为宽松的投资者适当性标准,挂牌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后进入该层。
致公党中央还建议,尽快出台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