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中小企业泸州网 » 重要新闻 » 列表 » 正文

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地成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1193
0
核心提示:昨日,由成都市政府、省经信委、省国防科工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蓉举行,论坛以智造价值,联
      昨日,由成都市政府、省经信委、省国防科工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蓉举行,论坛以“智·造价值,联·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工业互联网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分享在智能制造及工业大数据领域的实践经验。

    副省长杨洪波,省政府副秘书长罗治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苟正礼,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省国防科工办主任许州等出席会议。

    论坛为期一天半,除了15日的主题论坛、峰会和“智能工厂”“工业大数据”等分论坛外,16日,论坛将组织嘉宾实地参观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成都若克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智能制造改造项目。

    杨洪波说,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实践,着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四川建成全国第一个全光网省,光网用户平均上网带宽达到37.9M,居全国第一;与腾讯、航天科工集团等龙头平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以“互联网+四川制造”为代表的一批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相继建成西部大数据创新中心、天府云商电子商务平台等40多个项目,并在全国率先开通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培育了一批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三泰控股、印潮科技等上榜2016年中国大数据企业排行榜。下一步,四川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实现新突破。

    高红卫表示,信息革命正在大幅度地提升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协同共享。工业互联网是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于一体的全球性工业创新载体,通过构建制造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公共平台,通过促进云端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能力形成,可以最终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目标,从而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专家演讲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倪光南,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当日,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航天科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成都。该实验室以北京航天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工业大数据研究及产业化支撑机构。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已成为工业创新转型的重要依托,对推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保障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昨日,由四川省经信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龙头企业汇聚一堂,就工业互联网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等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当日,包括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发布,国家大数据实验室落地成都,四川军民融合在线平台上线在内的多项活动,一次次将论坛的热度拔高。面对这些时代潮头下叠加的机遇“窗口期”,政府部门、相关企业都有哪些动作来把握机遇,共建工业大数据新生态呢?

 

    “互联网+工业”深度融合催化行业大爆发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如何让工业大数据产生价值?“互联网+”如何与工业结合?这些问题都能在首届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上找到答案。

    此次论坛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工业互联网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分享在智能制造及工业大数据领域的实践经验,共同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

 

    “人人皆可制造” 工业领域的“安卓系统”颠覆传统

 

    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大潮中,中国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在本次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上,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正式面向全球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号称工业领域的“安卓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兴制造业生态系统,不仅有别于当前的工业制造业,也有别于现有的电子商务类平台。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于一体,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该平台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都在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李伯虎表示,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众多行业及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过程,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数据中心,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云操作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制造。“平台整合了制造业的上下游,没有设备可以租,人才不够可以借,简而言之就是——从研发、生产、销售终端到市场反馈,都互通有无,在这里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

    对此,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阐述出了“人人皆可制造”的发展理念。“工业经济时代,大多数企业受制于自身制造能力的限制,仅有那些国际一流企业才有可能将超一流的创意变为超一流的产品。而如今,工业互联网上的每个企业,哪怕是小微企业,只要拥有超一流的创意,都有可能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产出超一流的产品。这也会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能。”

 

    让大数据产生价值 建立新工业生态体系

 

    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产品生产往往有盲人摸象的感觉。今天,工业大数据对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工业互联网成了全球性工业创新载体,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工业互联网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还成了一个虚拟市场,凸显出了生态化的特征。

    就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过程,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提出,云计算是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也是开放性的共享,必然带来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安全发展的观点体现在制度、管理等多纬度上,要突出的是安全可控、可信。

    就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李伯虎着重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无论是信息化还是工业化,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都过于单一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后,需要的更多是复合型人才。“要了解工业材料,了解信息业,还要会管理。技术最终是服务于业务的,是希望驱动企业,使它具备智能管理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技能如何与信息化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多方面融合,给企业制定一个好的战略。”

    工业互联网带来的还有业务模式上的改变。技术的引入促使工业从上游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到供应链,一直到市场服务形成一个全闭环的流程。李伯虎表示,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传统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带来冲击。“互联网给消费领域带来的改变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工业领域也是如此。所有生产环节都能通过共享完成,市场导向则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将来在供应链上和市场服务中如何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互动,从而优化运营,这些都会对已有的模式带来很大的改变。”

 

    “弯道超车”工业4.0 跨界运营未来前景大

 

    回归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重点,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中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互联网+”和工业结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和智能工业作为一个重大趋势已不可逆转。中国的制造业多数处于工业2.0时代,少数处于工业3.0时代,极少数分布于工业1.0和工业4.0两端。在中国制造业,许多中小企业的设备都无法联网,生产计划还在用纸笔记录,大量的设备处于哑设备状态,工业互联网同中国工业的智能化在中国的结合恰逢其时,更是被视为了“弯道超车”。

    成都作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主动携手中国航天,做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参与者、示范地。去年4月,与航天科工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署以来,双方依托各自的优势,围绕智能制造、通讯技术、卫星应用产业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此次发布的航天云网平台就是务实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位于新都的成都若克智能制造是一个典型的中小企业,成为了航天云网在四川的第一个智能制造改造对象。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无人操作一条线,仅150名职工的该企业,年产值达到4500万元。商业模式上的转变,通过跨界,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记者了解到,联想和中国电信在大数据运用上纷纷推出相关业务,建立企业CPS数据平台,开发数据治理相关的微服务,甚至还涉及到汽车等行业。

    备受关注的工业大数据概念,对于资本市场来讲,其想象空间也较大。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在探讨工业互联网投资机会时表示,在推动工业企业的变革上,将培养起客户定制化习惯,企业效率的提升,将使企业试错成本大大降低。在他看来,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元器件(传感器、控制器)成本迅速下降和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三方面的深层次理由将促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的爆发。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  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业务主管
泸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   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ICP备案号:蜀ICP备11006773号-4
Copyright www.lz.sme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