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历次G20峰会主题的变迁,清晰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经济治理新需求。
9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共同把世界经济拉回稳定和复苏的轨道,世界经济合作从应对危机转向推动增长。2008年首届峰会提出支持经济增长,2009年匹兹堡峰会正式启动“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2010年提出共享增长,2011年提出促进增长与就业,2012年提出包容性绿色增长,2013年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就业和投资、有效监管以及信任与透明性三要素,2014年提出未来5年成员国GDP多增长2%的目标,2015年提出投资性增长。
然而形势不如人愿,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同时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愈发突出……浮云缭乱,暗流卷涌。2016年,全球更发生多起“黑天鹅”事件,质疑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从幕后走向台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做潘多拉的盒子”,习近平主席用这样生动的比喻描述陷入困境的经济全球化。一同陷入困境的,还有滞后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新兴经济体没有获得相匹配的话语权,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
如何应对G20自创始以来所面对的最复杂、最严峻的挑战?如何承担起摆脱危机影响、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新一轮增长的使命?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就这样站到了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转折点上。
“杭州共识”展现大国引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积极参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不变,这是勇敢与自信,也考验智慧与担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赋予经济全球化以新内涵,并创造新机遇。国际分工体系的加速演变,正在深度重塑全球价值链,推动世界经济迈向包容普惠的新时代。对此,中国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杭州共识诞生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在世界经济治理史上,G20杭州峰会的里程碑意义正被持续解读。在这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与会各方形成了放眼长远、综合施策、扩大开放、包容发展的杭州共识,成为影响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强音: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和衷共济才能共渡难关,和合共生方可共享繁荣。杭州共识是一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就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明确了原则重点,为建设好二十国集团明确指引了行动方向。
在G20峰会历史上,杭州共识还体现了两个第一。
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这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生动体现了杭州峰会的“包容”主题,深化了世界对增长与发展辩证关系的理解,提升了二十国集团的道德含义;第一次制定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了结构性改革在G20框架内的政策地位与引领作用,正式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经济体不断出招,但全球经济仍陷入“低增长困境”,究其原因,还是世界经济在结构上出了毛病。早在2008年华盛顿峰会,就已经指出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随后,2009年匹兹堡峰会提出二十国集团要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2010年的首尔峰会则承诺实施一系列结构改革措施。但是,直到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才明确了结构性改革的议程目标。虽然G20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改革进程与成效远不如预期。
中国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2013年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14年峰会上,他进一步指出,落实全面增长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结构改革。2015年峰会后,中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这是中国经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方案破题全球经济治理的最大看点之一。
杭州共识达成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实施结构性改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也没有沿袭过度依赖投资、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而是通过改革创新持续调整结构,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经济增长从过去的过多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和内需支撑。2017年一季度,GDP增长6.9%,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且二季度也保持了一季度继续向好的态势—这张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是中国方案有效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最佳说明。
“一带一路”是重要支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落实杭州共识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国方案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另一大看点。杭州共识要“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一带一路”要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两者理念契合、精神相通,都蕴含着经世济民的东方智慧与胸怀天下的中国气度。
“一带一路”是动力泵,通过多层次创新为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杭州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重要议题,而“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发展机制、合作模式的重大创新,连接起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为科技和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会与窗口;“一带一路”是催化剂,激发国际贸易投资热情,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杭州峰会呼吁重启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一带一路”恰有先天优势,它不限国别范围,反对以邻为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巨大发展平台;“一带一路”是连通器,将沿线国家的繁荣发展紧密勾连,促进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杭州峰会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突出位置,“一带一路”大力解决的也正是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百花齐放的大利,谋划共享发展红利的大棋;“一带一路”是播种机,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杭州峰会呼吁全球经济治理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和国际合作大势出发,为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以“一带一路”为重要支点,杭州共识方能聚起弥足珍贵的前行力量,成就知行合一、合作共赢的国际典范,引领世界经济航船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宽阔的大海。
“汉堡联动”世界期待
“半湖月色偏宜夜,十里荷香已欲秋”。2016杭州峰会闭幕晚会上,一曲琵琶演绎的《春江花月夜》展开了一幅波心荡月、桨橹添声的山水长卷。这场演出以中国经典名曲开篇,以贝多芬《欢乐颂》压轴—德国汉堡接棒中国杭州的序幕,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启。
交替之间,几多变幻。汉堡峰会召开之前,世界经济喜忧参半。所谓“喜”,是指经济云图出现积极变化,二十国集团成员今年有望实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次全部正增长;所谓“忧”,是指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秩序仍然站在开放包容与封闭保守的选择路口,汉堡峰会将发出何种声音,世界瞩目。
汉堡峰会与杭州峰会承前启后。承前,意味着汉堡峰会将与杭州峰会实现有机衔接,在议题、成果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此次汉堡峰会提出要“塑造联动世界”,“联动”一词即源自杭州峰会。启后,则意味着要结合国际形势最新发展,与时俱进达成新的共识,取得新的成果。
汉堡峰会主题为何发力“联动”?因为二十国集团的伙伴精神,正面临某些经济体以邻为壑做法的挑战,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步入异常危险的“金德尔伯格陷阱”,而联动天生反对保护主义。
发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是联动的题中之义。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必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联动有力实现公平、包容性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没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只靠几个发达工业国家,断然难以提振。联动带动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只有当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与全球的增长形成联动效应,才能实现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扭转全球经济治理碎片化、无序化的趋势,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有整体目标,无全面协调”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联动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中国方案破题全球经济治理的背后,是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的哲学指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塑造联动世界”的汉堡峰会将如何落实、延续杭州共识,习近平主席将如何在这次峰会上传递中国信心、分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担当,全世界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