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指出,将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清理11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做法推广到天津、辽宁、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10个自贸试验区。
会议同时决定,再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核定等5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等2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许可事项。至此本届政府以来累计削减审批事项697项,约占总数的41%。
实现持照即可经营
“证照分离”最早在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目前福州、江门、遵义等地已开始试点,湖北、广东等省自贸区亦已提上日程。
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过去开办企业,需“先证后照”;2014年,国务院推动商事登记向“先照后证”改革。
2015年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时候,有关负责人提出,“先照后证”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但在市场调研中,还有一些企业反映,即使先拿到了营业执照,在没有各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企业还是运行不了。因此希望进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李克强总理当场肯定了这一想法,并提出改革试点要在一些易操作、可管理的领域先行展开。
2015年12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这项改革将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减轻给审批对象带来的负担”,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詹承豫告诉记者。
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把营业执照与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并根据地方实际采取其他管理办法,实现持照即可经营。
“借助‘证照分离’改革,可以对已有的许可证进行清理,那些过时的许可证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詹承豫说。
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的改革试点,就根据许可事项的不同情况,分别确立了“取消审批”、“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等多项分类举措。
今年7月召开的浦东新区党委全会上透露,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已形成方案,涉及的116个事项将推广至全部441个审批事项,实现审批事项全覆盖。其他地区也在进行不同尝试,比如方健大药房受益的合并核准改革,就是福州市的创新探索。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
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企业能够自主管理以及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可以达到原来设定证照目的的事项,要逐步取消或改为备案管理。将与经营活动相关、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
试点中也发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浦东区委办第三期青年干部能力特训营曾对试点进行了调研,发现有些举措看似放开实则有“限制条件”。
比如“审批改备案”的原意是市场主体将相关材料报送政府主管部门,不需要政府部门事前同意即可开展经营活动,但有的事项“不是想做就能做”,政府部门事实上还要出具所谓的“备案证明”。
调研小组发现,比如经营性棋牌室设立许可改备案后,考虑到完全放开市场可能有一定风险,所以市场主体来申请后,审批部门仍然要先实地察看,符合条件后再出具证明,市场主体才可进行相关经营。
这意味着,“证照分离”要求创新事中事后监管。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制后,要完善信用评级、信息公示抽查等措施,推进综合监管,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更大便利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
浦东试点涉及的116个事项,其中国家级和市级实施项目65个,浦东新区实施项目51个,涉及15个部门,这就要求不同部门的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同时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听取建议和指导。
“既要办证,又要办照,会置企业于多头管理的处境,任何一个政府主管部门不到位或不放行,都会让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这项改革有助于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是权力清单管理的一个补充。”詹承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