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精神,明确“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编制本指南。
二、起草过程
《指南》编写分为提纲设计、调查研究、起草编制和征求意见、评审论证五个阶段。
在提纲设计阶段,初步明确了编制的主要任务和进度要求。
在调查研究阶段,赴各市州、省内重点企业,以调研、座谈、资料搜集等形式了解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听取未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起草编写阶段,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在综合分析调研成果基础上,反复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在征求意见阶段,通过座谈会和书面征求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相关省级部门、21个市(州)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骨干企业、行业专家等的意见和建议。
在评审论证阶段,邀请来自经济、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对《指南》进行了评审。评审会后,又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经委党组审议通过后,最终形成本《指南》。
三、主要内容
《指南》正文分为背景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空间布局、保障措施六大部分,附件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重点。
(一)背景形势。包括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两部分,系统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就,并从国际、国内、我省自身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势。
(二)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三个部分。在基本原则方面,提出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应用牵引,需求导向;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共享4条基本原则。在主要目标方面,从创新体系、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方面,提出“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要实现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提出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七大任务。
(四)重点工程。提出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军民融合、“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等七大工程,作为完成七大任务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细化目标。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出大企业大集团均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工程,提出建立1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以上协同创新中心、200家以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等。
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提出每年安排80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50项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提出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出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完善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等。
军民融合系列工程,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基金、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等。
“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提出建立“互联网+四川制造”、“四川云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等。
(五)空间布局。从优化五大经济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联动与协同创新两方面展开。
(六)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强化人才支撑、扩大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
(七)附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与燃机、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力装备、节能与环保、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