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表示,2017年中央企业重点行业的主要产品产销平稳增长,收入增速稳定,每季度的营业收入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全年各月的效益增速都在15%以上,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97.7%,其中工业企业占比较大,效益增速达到18.7%,高于央企效益平均增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经济目前进一步复苏,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2018年央企的预期盈利应该可以,但由于2017年的效益比较好,基数比较高,所以2018年的利润同比增速有可能放缓。
央企增长基础更加巩固
数据显示,2017年央企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表明中央企业未来增长基础更加巩固。经历过2017年的兼并重组后,中央企业的数量降低98家,其中全年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49家,26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利润总额过百亿元的中央企业达到41家。超过20%的有19家,工业企业表现突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增收额对中央企业贡献达75%。
沈莹说,考虑到中央企业的资产主要分布在工业企业,工业企业能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对整个中央企业稳中向好的趋势是极大贡献。
事实上,工业企业也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其中又以钢铁和煤炭最为突出。数据显示,2017年中央企业超额完成了全年去产能的目标任务,全年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煤炭过剩产能2703万吨,主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项目51个,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1亿吨,并通过“一企一策”“处僵治困”,其中约400户实现出清。
沈莹透露,到目前为止,钢铁去产能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钢铁产业。煤炭产业2017年超额完成了任务,2018年要继续加大煤炭去产能工作的组织力度,初步安排煤炭去产能指标在1000万吨以上,重点是要推动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力度。
调控更加细化
2017年央企在管控力不断强化的同时也更加细化,分类细化的管控趋势逐渐显现,在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等,都将采取分类细化的处置方式。
沈莹透露,国资委已经确定三类不同企业的合理资产负债率控制标准,其中工业企业为70%,非工业企业为75%,科研设计企业为65%。在对央企的财务杠杆管控上,针对警戒线和偿债能力把中央企业98家进行分类,将超过警戒线,偿债能力比较弱的企业纳入重点管控,并分为重点关注、重点监控和特别监管类,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此外,国资委还对有债转股需求的中央企业进行摸底,其中36家企业具备有债转股的业务需求,目前已有17家中央企业和有关机构签订债转股协议,债转股的框架协议达到5000亿元,四成项目已落地。
处置僵尸企业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国资委已在中央企业和所属子企业中确定2041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企业的“处僵治困”工作。沈莹表示,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一企一策”,多措并举原则,治理“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在具体处置方式上,将通过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强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运作。
“国资委已牵头建立了15个部门参与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处僵治困’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协同式推进工作。同时清单式管理,建立企业的‘处僵治困’清单。并对2041户企业建立台账,并按季度对处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实施全覆盖式督导。”沈莹说,2018年控风险将是国资委的重点工作之一。国资委将有更加严密的措施对债券偿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有信心、有能力维持2018年的按约偿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