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廖师傅廖师傅”说,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其他网民也有类似遭遇。“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
网民“Manolo”提出,大数据时代赋予了企业灵活的定价空间:同一张机票,新用户和老用户看到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文具,邮政编码不同的客户看到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酒店,出国多的用户和国内行的用户拿到的优惠券不一样等等。
有网民称,同一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的行为,显然存在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透明,海量信息的收集更加便利,但是也容易泄露。在使用上,大数据可以用来让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能被不法商家用来“宰客”,应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控,比如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个人信息及其利用的保护等。
“对于商家走‘技术歧路’,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只能寄希望于法律制裁,而不能指望商家的自觉性。”网民“江德斌”表示,毕竟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天性,依靠商业伦理道德,总是不太靠谱,唯有将法律基础打牢,令其违法成本大幅抬升,使其得不偿失。在法律完善、惩罚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商家才会有更高的追求,“不作恶”才能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