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临近10年。5月7日,省统计局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用一系列数据指标直观呈现灾区发展之变。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省统计局每年都会监测灾区经济运行情况,并发布统计报告。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熊建中表示,与前几年更多关注增长不同,通过10年时间的跨度,总量指标的显著变化更能直观呈现灾区发展成效。
10年看变化
“3倍”成关键数据
●从灾区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到工业、服务产业增加值,再到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
翻阅报告,“是2008年的3倍”出现频率极高。从灾区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到工业、服务产业增加值,再到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
这一轨迹与全省经济总量变化基本一致,却始终略高于全省。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980.2亿元,是2008年的2.95倍左右。看灾区,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和10个极重灾县(市、区)的GDP分别是2008年的3倍和3.3倍。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的同时,灾区人均GDP水平也大幅提升。2017年,39个重灾和10个极重灾县(市、区)人均GDP分别是2008年的3倍和3.5倍。10个极重灾县(市、区)中,9个县人均GDP在全省县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阿坝州茂县提升83位,升位最快。成都都江堰市2017年人均GDP为50654元,是2008年的4.1倍左右,保持较大增量。
灾区产业振兴,10年成效也可圈可点。充分挖掘农业优势,阿坝州汶川县全力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农畜产品,“汶川车厘子”等成为当地特色名片。据统计,2017年,汶川第一产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则更为迅速。2017年,39个重灾县(市、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96.9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1倍,年均增长15.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阿坝州的黑水县、茂县、小金县、理县、松潘县和广元市朝天区等地,2017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均为2008年的10倍以上。依托新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文化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服务业,2017年,39个重灾县(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96.2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7倍,年均增长10.6%;10个极重灾县(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4.9亿元,是2008年的4倍,年均增长11.8%。
“3倍”也是灾区居民收入变化的关键词。2017年,39个重灾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2017年,39个重灾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70元,同样是2008年数据的近3倍。
10年看支撑
要素资源聚集释放
●在灾区恢复重建中,要素资源的聚集与释放,支撑了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除了总量变化,灾区经济发展增速变化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报告将39个重灾县(市、区)与全省GDP增速画成对比曲线图,两条曲线走势基本一致,灾区一直处于上方。10年来,39个重灾县(市、区)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到具体年份,增速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熊建中指着曲线图介绍,领先较多的2009年、2014年,高出1.4、1.9个百分点。
熊建中表示,在灾区恢复重建中,要素资源的聚集与释放,支撑了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2008年,39个重灾县(市、区)经济增速由上年的上升14.8%转为下降2.2%,其中阿坝州汶川县、德阳绵竹市、德阳什邡市等10个极重灾县(市、区)经济下降25.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
巨灾之后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也是由宏观经济环境所主导的。纵观过去10年,2008-2011年,全国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四川经济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12-2014年,全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至7.4%,四川增速逐步回落至8.5%;2015-2017年,全国经济增速稳定在6.7%-6.9%之间,四川增速稳定在7.8%-8.1%之间。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演变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投资消费拉动强劲,是另一重要支撑。10年来,灾区全力提升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劲,投资、消费增长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产业发展,是更强有力的支撑。震后,我省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恢复建设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合作园区、特色园区,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旅游业。过去10年,灾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1、2.1、0.9个百分点,有力支撑灾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0年看后劲
向高质量发展要新突破
●综合判断,灾区经济可望延续目前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向好态势还在延续。投资消费力度不断加大,为灾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投资驱动看,2017年,德阳什邡市、德阳绵竹市、成都彭州市、绵阳市安州区等地,投资总额分别为2008年的7.3、7.3、5.4和5.2倍。从消费需求看,2017年,都江堰市、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4%;绵阳市北川县、广元市青川县年均增速分别达28.8%和18.4%。
“10年巨变,既是过去的成绩,又是未来的指引。”熊建中认为,纵观灾后重建,从开始科学编制重建规划,研究出台多项重建政策支持发展,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建、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再到因地制宜开拓新产业、布局新业态,灾区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目前,灾区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产业支撑比较充分,各项发展政策面向好,经济发展基础十分扎实。“综合判断,灾区经济可望延续目前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面向未来,灾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哪儿?“高质量发展。”熊建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分析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准绳。未来,灾区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也应集中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力争更进一步、走在前列。
事实上,灾区也正在积极推动这一实践。在汶川县水磨镇,这个10年前以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如今已变身为国家5A级风景区、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教育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北川新城城南,瞄准通航产业发展机遇,一个集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维修、旅游及航空运动、航空赛事于一体的绵阳(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正从这里“起飞”。该产业园管委会机场管理服务局局长林强表示:“到2020年,这里将聚集10家以上航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10家以上通航运营培训企业,实现百亿级通航产业特色园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