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截至2017年末,我国约有2800万户小微企业法人和6500万户个体工商户,它们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然而,这些微小但重要的“细胞”,在滋养着经济血脉的同时,也遭遇着资金“缺血”的尴尬。我国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的比例大致为6:4,也就是说,小微企业近一半的融资行为是从价格相对高昂的渠道完成的。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由于缺少有效数据、风控难度大、业务成本高,小微企业金融被视为世界级难题,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不足正源于此。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监管接连出台举措,为小微企业金融灌注活水。
然而,这些政策红包如何能够切实落到小微企业手中,金融机构应当如何配合?在去杠杆和流动性吃紧的大环境下,要提升小微企业的申贷可得性,银行尚有不少空白等待弥补。
利好不断
2018年即将过半之际,监管层动作连连,为小微企业金融几番“鼓劲”。
6月24日,央行宣布,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明确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已经是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预计释放2000亿元资金。
就在此消息发出后第二天,6月2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要求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将商业银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将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及以下放宽至500万元以下。
4天后,小微企业金融再传新声。6月29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央行行长易纲强调,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这样的政策搭配在易纲之前的公开讲话中早有预兆。在之前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他就强调,要用“几家抬”的思路来共同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支持,呼吁根据小微企业风险情况和风险溢价,给予差别化监管,给予税收优惠等几个方面的做法,共同帮助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对于此次降准,业界人士则从市场角度出发,普遍持看好态度。“近两年的降杠杆,特别是近期实施资管新规,压缩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规模,导致整体出现了流动性偏紧局面,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将央行的此次定向降准形容为“一场及时雨”。他表示,去杠杆是紧缩性政策,因此需要创造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对冲这种紧缩性影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认为,监管层通过结构性的政策减少对小微企业的冲击,可以更好地实现结构性去杠杆,从而让实体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数据显示,2017年末,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500多万户,同比增长159万户;申贷获得率95%,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金融服务正在跟上小微企业的发展步伐,并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痛点在于风险
尽管部分数据显示小微企业金融的活力十足,但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易纲坦言,我国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而且往往是熬过3年的“死亡期”之后才能初次获得贷款。即使银行发放小微贷款已经十分审慎,但小微贷款的不良率却高达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
在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易纲强调,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往往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较难完全覆盖风险。
收益难以覆盖风险,可以说是银行做小微企业金融最大的痛点所在。在商言商,商业银行固然有着服务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但利润和发展也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目标,必须权衡。而小微企业金融属于高风险、低回报,在金融这个用风险定价的世界里,并不是一门划算的生意。
首当其冲的问题当然是高风险。
小微企业的风险之高,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共识。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为12年左右。
“小微企业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且各方面的规范程度都比较低,财务报表严重失真,企业账户和法人的私人账户没有真正做到资金隔离,很多走账都是通过法人代表或者财务个人账户的,经营的不确定性大,所以整体风险是比较大的。”浙江某农商银行中层这样告诉记者。
这位中层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结构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并且普遍缺乏理性经营的思维。“有的企业拿到了贷款就乱投资、盲目扩大生产,现在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比较低,容易发生经营问题。”
有一个案例或许可以从侧面反映当前小微企业金融的风险情况。华北地区某城商行在几年前成立了微贷中心,开发了10余款贷款产品,服务4000多家小微企业,该团队更曾获得监管层的高度肯定。然而,该部门在最近已经被并入了公司业务部。
“不良太高了,比如说他们支持了几个县域的农资企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这个部门现在相当于被取消了。”曾主管该行的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除了小微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银行的风控措施也存在着问题。同样在这座华北城市,某股份制银行在这里的小微贷款不良率非常高。“他们前几年采取了互保、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产生了大量坏账。”前述监管部门人士认为,这些坏账需要时间消化,更对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造成沉重打击。
银行也嫌“融资贵”
如果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仅是风险高,对于金融业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一般而言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6%左右,网络借贷利率约13%,温州民间借贷登记利率15%以上,小额贷款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利率则为15%-20%。这样的贷款价格,实在算不上便宜。
然而,小微企业金融虽然有着“融资贵”的“恶名”,银行从中获取的收益却并不算很高。
“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相对比较高。成本主要在于人力,贷前走访和审批的流程和大企业一样,但单笔贷款的数额却比大企业小很多,拉高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成本。”前述监管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以我们这里的农信社来说,基准利率放给小微企业绝对是亏本的。利率在6%时能保证收支平衡,实际发放的时候必须更高。”
记者在江苏调研某国有大行服务小微企业情况时,当地的基层工作人员曾描述过他们的工作状况:“没有双休日,每天都扫街、进厂,每一笔贷款都是我们一家家跑下来的,从我们银行的角度来说,小微贷款的服务成本确实是很高的。”
不良率高企、收益率却不高,银行发放小微贷款的收益不如大企业贷款显而易见。
不过,近期监管的一系列政策将有效减少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成本。“最近的这些政策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应该会有所提升,对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会有帮助。”前述某农商银行中层这样分析。
他的观点得到了另一位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人士的认同。该人士告诉记者,与4月降准相同,此次降准将有效地满足银行流动性,加快潜在风险处置,并给市场尤其是小微企业市场信心。
不过,该人士对于定向降准的效果也并非完全乐观。“就4月降准执行情况来看,很多大型银行的基层网点、地方法人中小银行都处于观望状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释放并未及时有效地落地。”
他还同时表示,对小微企业金融成本的约束较难实现,因为各银行会结合自身经营实际而区别定价,这就导致依靠纯利差收入模式的中小银行成本难以下降,而大型银行收入来源多样化,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同时,定向的效果需要更加严格的考核约束,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防止‘借鸡生蛋’是长期需探讨的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后有深刻的经济规律。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金融部门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久久为功、持续不懈,不断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财务可持续,切实激发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易纲对金融业寄予厚望。
可能性的探索
尽管小微企业贷款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随着监管的悉心引导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走入这个领域,探索着加强风控、降低成本的种种可能路径。
金融科技当然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案。这其中,网商银行的探索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作为纯互联网运营的银行,网商银行将金融科技运用到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中。2017年6月开始,网商银行联合支付宝收钱码推出“多收多贷”服务,通过手机,小摊主、个体户能实现3分钟申贷、1秒钟贷款,而且全程没有人工介入。一年来,“多收多贷”已经服务超过300万小微经营者。
据了解,通过AI、云计算等能力,网商银行每笔贷款的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3元,而且不良率维持在1%左右,一定程度改变了小微企业贷款难和贵的问题。
曾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重阳合作撰文指出,金融机构应构建开放信贷服务平台,依托金融科技,发挥机构各自的差异化优势,共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这也正是网商银行正在做的工作。网商银行近日宣布将启动“凡星计划”,向行业开放所有能力和技术,与金融机构共享“310”模式。未来三年,该行计划与1000家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共同为30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在金融科技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供应链金融也是目前业界比较认可的小微企业金融模式之一。
浙江台州是我国民营企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小微企业。工行台州分行在全国金融系统率先推出“工银聚”供应链电商平台,融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企业提供采购、物流、支付和理财、融资等系列金融服务,构建起“互联网+制造业+金融服务”的生态圈。
在“工银聚”电商销售平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工行台州分行为企业定制上游供应商采购管理平台,与企业ERP的采购、发票、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核心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发布、物资库存情况、上游企业投标报价等功能全部在线完成。
“台州有3万多家小微企业,本地供应商众多,只要找到核心企业这个关键节点,小微企业金融就好做了。”工行台州分行行长俞鉴峰说,银行通过平台获得了上下游企业真实的交易数据,无需抵押即可发放贷款。
从事供应链金融的不只有银行,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被这一模式所吸引,比如农发贷。
桂林天隆生资的创始人莫恒生从事农资销售十多年,主要服务周边柑橘产业。近两年,他萌生了从传统农资买卖转型为“农资+终端直供+技术服务”的念头。但他面临着资金难题。
2015年,农发贷对天隆生资多年的上下游交易数据进行尽调,并实地走访当地产业,评估信用,最终为该公司提供了百万金融支持,用于团队建设、农资进货等,3年后的今天,天隆生资的销售额翻了几番。
农发贷CEO杨世华告诉记者,农发贷聚焦农业种植业,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企业合作,共享行业多年的交易数据,建立了大数据库,并以受托支付等形式,实现资金闭环,有效降低风险。同时可以资源共享,为种植户提供优质农资厂家,为种植户推荐稳定收购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从根本上控制风险。
“我们希望能对传统金融起到补充作用,帮助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杨世华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助贷机构,引入合作者,完成尽调、贷中、风控等环节,提高贷款效率,扩大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