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释放创新动力,又要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2018年2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承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院内政策体系”的探索任务。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连续10年排名第一,近5年转让创新药物60余项,带动100多亿投资,麻醉新药专利数占全国总数20%……拥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势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接到承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院内政策体系”的探索任务后,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主管院领导沈彬副书记带领下,作为华西医院的“一把手工程”大力推动,“华西九条”逐渐形成。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俐娟表示,这是华西历史上对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最开放的政策,“解决了长期以来成果转化个人与单位权属分配上政策的真空,让大家在成果对外转化、个人持股以及开办公司时做到了政策有保障,使大家在转化过程中能光明正大、有荣誉感,是对科研人员原创新成果的最高奖励。”
“可以预见,‘华西九条’的发布为今后医院的创新产出,发挥持久稳定的支持作用。它将成为加速器,大力推动华西医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麻醉科刘进主任表示。
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按照“华西九条”规定:允许成果完成人与医院事先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成果完成人可在申请专利或专利技术成果作价投资前与医院以协议的方式事先约定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并允许成果完成人以个人名义占有股份。同时,提出了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
通过明确的质和量的规定,“华西九条”旗帜鲜明地规定原创成果转化以后,对完成和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予以重奖。同时,为他们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横向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在保证完成合同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内容和合同约定合理自主安排,不设置劳务费比例限制;办理结题后形成的结余经费可用于持续研究,也可部分或全部用于绩效奖励;允许和规范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在刘进主任眼中,此项政策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以前只支持创新转化的基础之上,也支持创业了,“科室内有研究想法的人可以先试先行,通过身边的成功案例做示范,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医生投入到研究中去;同时给值得培养或者项目有苗头的人激励,让他们可以专心致志地搞研究,并利用收益来支持下一个更加伟大的发明创造。”
“我们希望能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大家创新动力,这也适应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要求。”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同时又通过技术转移,提升起点,激活创意,实现了新的飞跃。
创新“华西模式”,引导行业标准。在华西医院,创新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组建专业化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华西医院为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组建了成果转化部和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部作为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医院专利、横向课题合同等的管理,对接医院、临床医生和研发团队;对外有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它作为重要平台和对外窗口,配合成果转化部的工作,对接政府、企业、大学机构和资本,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实现了院内外信息和资源的精准对接,医、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
前瞻性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专利和成果转化方面,制定了知识产权、专利扶持管理办法,发明专利全额资助和奖励,大力扶持PCT专利申请,转化收益80%归项目团队,华西九条把奖励上限提高到90%;在横向课题方面,制定了横向课题科技合同管理办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办法;在临床研究方面,设立了临床新技术创新基金,配备临床研究助理(CRC),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
搭建全产业链转化医学平台。华西医院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技术链与服务链,覆盖探索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评估评价、技术培训学术推广在内的各个环节,技术转移团队全过程参与其中。
加强政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华西精准医学战略为例,华西医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人才引进培养,建设PM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设立PM研究生课程、主办《精准临床医学》期刊;二是搭建平台,精准医学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三是整合资源发起成立全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整合政府资源、产业资源、大学资源、科研院所、产业资本、临床应用多方资源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四是创新体制机制,组建产业创新基金、组建新型研发公司、组建平台公司。
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科室座谈咨询、专题培训讲座、院内网站和院报、信息定向推送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倡导新举措新做法,在政策把关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转化和社会服务意识,同时强化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跟踪,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