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强两优三变革”的总体思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着力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和“干优支强、五区协同”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助力四川建设成为引领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先进制造强省。
聚焦“产业体系不优”
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相关处室牵头,立足存量优化提升,分别制定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和先进材料五大万亿产业培育方案,明确每个产业的发展重点、突破方向、重要支撑,聚集优势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力争经过5年努力,五大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7万亿、1.4万亿、1.2万亿、1万亿和1.1万亿。
与此同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研究制定了全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动力及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量子通信、储氢储能、卫星及应用、智能网联等引领产业方向的未来产业,培育基于增材制造、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到2022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超25%。
此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等,力争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加快工业品牌培育,力争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分别突破130件、450个。实施川酒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六朵金花”重放光彩,力争到2022年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实施加快推进竹产品精深加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竹食品加工、竹浆造纸、竹家居及竹工艺品等领域,力争到2022年总产值实现300亿元。
而在抢占数字经济塔尖方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构建“一廊一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德绵眉大数据产业走廊、泸州大数据产业重点区域,抓紧研究出台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天府无线通信谷、中移(成都)5G产业技术研究院、5G产业集聚区等,力争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聚焦“市场机制不活”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动力
做强龙头领军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千亿国企”,力争到2022年培育百亿龙头企业60户。
梯度培育中小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训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
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完善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全面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力争到2022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3%,民营500强企业超15家。
突出企业主体创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还出台了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力争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产业公共创新载体建设计划,加快建设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优选实施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聚焦“协调发展不足”
着力塑造干优支强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研究制定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建立五区协同、省地联动推进机制,实施统一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打造以成都建设高标准的国家示范区为“主干”引领,环成都经济圈、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重点培育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白酒、钒钛稀土材料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现代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为“支点”支撑的“一干多支”现代产业版图。
按照“规划引领、生态把关、差异化支持”的思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聚焦五大万亿产业,深挖各市(州)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物流条件、技术人才、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产业门类、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对我省的产业发展定位,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支持自贡市、攀枝花市和成都市青白江区等“8市1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同时,实施园区高质量阶梯成长计划,新创建30个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建50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研究出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意见,布局建设20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8万亿,建成超2000亿园区4个,超1000亿园区10个。
此外,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提档升级,增强县域承接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就地城镇化承载能力,重点培育发展50个主营业务收入达百亿的县级产业园区,培育打造30个县域重点行业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创建,力争到2022年培育50个GDP过300亿元的工业强县,其中30个县GDP达500亿元。
聚焦“开放程度不深”
着力培育“四川制造”开放合作优势
西博会、科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以及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海科会等平台,为四川提供了开放合作的广阔平台。
为加深四川工业产业的开放程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与相关重量级展会充分结合,重点推进中白工业园、印度中国工业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川捷中小企业产业园等重点合作园区建设。引导制造企业、投融资机构积极参与中法成都生态园、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欧盟中国西部石墨烯应用技术合作产业园等境内外10余个合作园区建设。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四川制造”产品出口、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协同。重点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欧班列沿线、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区域,支持冶金、建材、农业等10大领域优先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力争到2020年推进50个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落实落地,支持重大成套设备、软件、建材等特色优势产品“走出去”。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区域,加快引进世界、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创新举办国际汽车产业供应链大会和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供应链大会,到2020年带动1000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对重点招商项目和有增资扩产意愿的引进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强化产业扶持和要素保障。
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强化川桂战略合作,深化川渝、川黔产业合作。推动完善泛珠区域制造业产业协作体系,推进泸州高新区建设泛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支持广安等地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产业转移合作国家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以浙江省、广东省结对帮扶阿坝州、甘孜州为契机,打造飞地产业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