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齐发声:政策合力,助经济良好开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193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在2019年贯彻落实?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介绍本部门具体举措并答记者问。2019年,各部门将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发挥合力,确保实现一季度经济发展良好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投资,围绕“建设、改造”发力

近期,一批“补短板”的项目投资陆续获批,2019年投资走向备受关注。连维良表示,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重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建设、改造”两个关键词加大投资力度。

“建设”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二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力度,尤其是补上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短板;五是加强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改造”主要是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同时发改委还将在投资环境、项目推进和资金保障三个方面下功夫。包括推动在全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在一季度预下达大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快开工已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快发行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在建工程及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等。

连维良表示,“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重在形成精准投资、有效投资,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在投资重点上突出补短板,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纳入规划的项目,在投资决策上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补短板、稳投资、防风险相统一。”

财政政策,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具体怎么做?

许宏才表示,“加力”是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减税降费要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财政支出要依据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支出需求,适度扩大规模,同时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

“提效”指的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配置效率就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该保的支出必须保障好,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投入;该减的支出一定要减下来,严控“三公”经费预算,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提高使用效益,就是要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继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以减税降费来说,据介绍,通过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举措,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约1.3万亿元。2019年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为明显的降费,包括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积极研究制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清理规范收费等。

“我们相信随着减税降费政策逐步落地,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许宏才说。

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精准滴灌

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

“总的来看,各项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朱鹤新介绍,初步统计,201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17万亿元,同比多增2.64万亿元,多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倍;年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较上年末提升0.8个百分点。前11个月,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1%,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8%,各种利率稳中有降。

“稳健”同样是2019年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但保持稳健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朱鹤新说,货币条件要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保持松紧适度,既要总量合理,也要优化结构。

一方面,把握好总量,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同时,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另一方面,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投向,做好定向调控和“精准滴灌”,特别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双创”以及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针对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朱鹤新表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打通环节,提高效率。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解决好资金成本问题,通过流动性的支持来引导资金价格下移,降低成本;三是在补充资本方面做出更好更多的安排;四是风险防范。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