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顺丰控股发布2018年业绩快报—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09.43亿元,同比增长27.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
这是顺丰控股借壳上市以来,首次遭遇年度净利润下滑。而净利润下滑的背后,是这家快递龙头企业短期内面临成本高企、新业务拖累毛利率的困境。
2018年,顺丰控股业务量累计约38.69亿票,同比增速约26.7%,与行业增速几乎持平。但从市场份额上看,顺丰控股的市率几乎未实现增长,意味着该公司在业务规模上不占优势。
事实上,定位中高端商务件的顺丰控股的确在业务量上吃亏。但由于其较高的议价能力和品牌效应,为该公司获得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单价,这使得顺丰控股能在去年实现业务量增速不突出,但其营收依然能维持较快增长。
然而,顺丰控股去年增收不增利。该公司对此称,“除成本上涨的影响外,公司主动应对市场需求,对新业务进行了开拓性投入,以扩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务。”
营业成本高企,一直“困扰”着顺丰控股。尽管该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多次表态正采取多种措施来降本,但实际效果不算太显著。
2018年前三季度,采用直营模式的顺丰控股出现营收成本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的现象——报告期内,该公司营业成本533.36亿元,同比增长34.7%,增长率高于同期营业收入3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在去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净利润开始下滑。
此外,自上市以来,顺丰控股的新业务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新业务目前尚未具备成熟的盈利能力。
目前,顺丰控股的新业务已经开始贡献营收,尤其是重货快运业务和冷运业务的表现最为突出。2018年上半年,这项两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4.51亿元、15.28亿元,营收占比合计超过11%。
然而,该公司新业务距离规模化效应还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后续投入力度不能减弱,但投入加大也预示着成本的增加。短期内,顺丰控股的业绩恐需继续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