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成都市武侯区新经济投资合作峰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校友会2019年会在武侯区举行。成都市区相关部门与中科大知名校友、业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思路,围绕武侯新经济的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
产业体系+智力支撑 共谋新经济“蓝海”
活动中,中科大四川校友会与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签署了加强合作备忘录,中科大校友会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武侯区新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双方将围绕项目深度合作、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近年来武侯区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城市转型,“智慧武侯”已成为城区新名片。随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示范区”目标确定,着力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武侯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武侯区科创研究底蕴深厚,基础扎实。拥有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国家级、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6个,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44 家,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多家,产学研联合实验室6个,国家、省部级工程实验室2个,以及成都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为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武侯区联合“政企服务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知识产权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八大平台,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支撑。2018年武侯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2家,较上年增加58家,实现营业收入266.32亿元。
“当前新经济热潮正在席卷全球,发展新经济是区域培育新动能、实现新跨越的核心抓手,更是经济振兴的关键着力点。”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新经济培育发展,武侯区锁定了“1+3+2”的产业体系:领先发展创意经济,打造新经济特色品牌;高端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形成新经济优势领域;提升发展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做优新经济品质。据了解,武侯区已经启动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量身打造“青苗计划”“瞪羚计划”“独角兽计划”,努力培育本土独角兽企业。
2019年,武侯区将以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为重点,以资源要素供给为支撑,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为抓手,持续优化新经济发展生态,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实现新经济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新经济营收增长18%以上,新经济种子企业达到80家,准独角兽达到12家,为“两区”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中科大四川校友会会长张晓东表示,“新经济”作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新科技与信息技术等底层技术,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武侯区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就是梯度培育体系明确、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应用研渠道通畅,这恰恰是武侯最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科创研究+营商环境 擦出新经济“火花”
峰会上,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详细推介了培育发展新经济和人才引进扶持相关政策,以及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引起与会嘉宾强烈关注。
今年是“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作为中心城区,武侯区坚持汇聚国际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国际开放合作创新,打造创新动力迸发、创业活力涌流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A类(超级973)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对武侯区的科创氛围深刻,他表示,围绕新经济发展,商业模式创新,靠的是暂时的市场垄断实现爆发式增长,唯有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动能。在这方面,武侯区坚持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导向,深化完善全生命周期产业培育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将产业培育政策逻辑起点转到企业梯度培育上,形成边界清晰的体系,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构建以种子期青苗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重点的产业梯度培育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据了解,按照“创成果、促转化、强产业”思路,紧扣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武侯区正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着力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武侯区相关负责任表示,该区致力于全球揽才,希望通过此次峰会,推进高端人才进区创新创业,营造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培育科创核心竞争力。“武侯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国际化的窗口,将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