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中德经贸合作好戏连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1953
日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并与中方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正在为两国企业和民众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体来看,一方面,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将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经济体带来更多新机遇;另一方面,更加紧密的中德经贸关系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重要确定性力量。

经贸往来创新高

商务部数据显示,5年来,中德双边贸易发展平稳,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83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4%,创历史新高。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德国企业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比如,巴斯夫集团将在广东投资100亿美元,独资建设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安联集团将在华设立首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德国汽车企业大众、宝马等持续增加对华投资,加强研发合作……

“今年以来,中德经贸合作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双边贸易、双向投资都实现了增长。今年1—7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06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德国对华新增投资1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7%。中国对德国新增投资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7.6%。中德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西门子、福伊特等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开展了密切合作,德国企业对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很高的热情,目前已经有超过200家德国企业报名,企业数量和参展面积均居欧洲国家首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德经贸往来过程中,尽管在一些时间和部分领域也存在过局部不平衡的情况,但双方都能从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理性看待,不断鼓励企业持续加强与对方的经济往来,最终促进了中德经贸合作越来越热络。“中德经济的互补性以及长期形成的互惠互利格局,无论在满足两国自身市场还是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体现。这也是推动中德经贸不断上台阶的重要基础。”徐明棋说。

产业结构互补性强

“由于业务的快速增长,武汉原有工厂的产能达到了极限,我们投入了5000万欧元新建工厂,支持业务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在华首家同时制造汽车天窗和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产品的工厂。我们将抓住契机,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及武汉汽车产业的创新系统合作伙伴。”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伟巴斯特集团董事会主席英格曼在武汉新工厂启动仪式上的话,成了中德经贸合作最新进展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万喆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德分别是全球第二、第四大经济体,因此中德经贸合作受到广泛关注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体量上看,尽管中德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但两国产业结构却不尽相同。两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具有的产业技术特长各异,双方在产业链关联度上既存在差异又有较强互补性,有着非常多的契合点。因此,中德双方的经贸合作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万喆说。

中国企业家也对中德经贸合作持积极态度。在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上,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近年来中德双方一直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德之间基于过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巩固全球经济体系贡献力量。“尤其在高端化工领域,德国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而中国正处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的跃升期,中德化工企业拥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

深化合作应对不确定性

“双方都展现了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责任担当。在当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的背景下,中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评价默克尔访华成果时说。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主任弗拉季斯拉夫·别洛夫表示,与默克尔组团来华的德国公司代表团包括许多大型公司负责人,中德双方将寻求达成新的经贸合作协议,这将为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提供更多可能。

“一方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比越来越大,自身转型升级需要借鉴和引进外部的设备、服务、经验、技术、资金等商品和要素;另一方面德国与中国均属于出口型大国,在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自身持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因此,中德双方‘强强联合’不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更将对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如何相处产生示范作用。”万喆说。

徐明棋表示,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主动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将会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在为欧洲其他经济体创造更多机遇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未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克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更大范围的互利共赢与更加持久的经济增长。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