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主要涉及三项改革措施,包括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调整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及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星石投资高级策略师袁广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此次改革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改革有望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增强地方应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能力;二是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预计未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关举措仍会持续出台。
增值税收入“五五分享” 稳定地方税收预期
今年我国减税降费的力度前所未有。全年减税降费2万亿元的目标,前7个月已经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3492亿元。减税降费让利于民,却也给地方政府造成了不小的财政压力。财政部数据显示,1至8月累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1160亿元,同比增长2.8%。全国税收收入117134亿元,同比下降0.1%。同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0884亿元,同比增长8.8%。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则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保障。袁广平表示,今年以来,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财政收入的负增长。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加地方税收入。其中,在《方案》提出的三项改革措施中,“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最受关注。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除进口环节增值税全额归中央政府所有外,中央政府分享增值税的75%,地方政府分享25%。2016年是全面推行营改增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将所有行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均纳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围,中央分享增值税的50%,地方按税收缴纳地分享增值税的50%,过渡期暂定2至3年。增值税收入划分“五五分享”比例政策于今年到期,《方案》提出继续保持增值税收入划分比例不变,显然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地方财政“造血”功能。
此外,在留抵退税方面,《方案》提出,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建立增值税留抵退税长效机制,结合财政收入形势确定退税规模,并保持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担比例不变。此前,地方承担的留抵退税部分需要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安排。实际上,由于部分地区财力紧张,当期无法满足全部退税需求,导致企业排队退税进而占用企业现金流的现象。《方案》明确,增值税留抵退税地方分担的部分(50%),由企业所在地全部负担(50%)调整为先负担15%,其余35%暂由企业所在地一并垫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税分享额占比均衡分担,既能够减少企业现金流占用,又能缓解部分地区留抵退税压力。
此次改革推出三项措施,在袁广平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刚开始改革的步伐可能不会迈得很大,未来相关的制度还会持续出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增加将是可预期的,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会更有保障。”他说。
消费税稳步下划地方 拓宽地方收入来源
由中央固定收入到中央地方共享收入,消费税将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补给。此前我国消费税属于中央税,主要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此次改革将消费税征收环节由生产后移至批发或零售,更能体现消费税的“消费”特点。将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则有助于补充地方税收收入来源,健全地方税收体系。
分税制改革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成中,地方政府收入占比较低,导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这可能为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过高等问题留下隐患。而解决地方和中央财权和事权不对等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完善地方税种体系。
袁广平也表示,从2004年开始,全国所有经营性用地全部采用招拍挂形式出让,在规范土地市场的同时,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显著提升,部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甚至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70%以上。《方案》增加了地方税收比重,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在稳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方面,《方案》也有着墨——适时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央税种作为地方收入,增强地方应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能力。2018年开始征收的环境保护税被划分为地方政府固定收入。今年前8个月,我国环境保护税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69.8%,规模虽小,但也是地方收入的补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