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冲击,不少企业在建项目停滞,复工复产困难,订单交付难度加大,经营成本负担加重,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企业正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时候,“双线”作战任务艰巨繁重,在这个关键阶段,全力减轻疫情对广大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将企业的巨大潜力动力活力激发出来,就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更有力的物质保障,就能牢牢抓住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主动权。
还要看到,疫情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深刻分析一些传统企业、行业遭受冲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要看到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的强大成长潜力。要变压力为动力,在此次疫情大考中把握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契机。
当前,党中央已经对更好保障企业经营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在宏观层面,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企业,特别是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在微观层面,要求聚焦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痛点难点,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堵点,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同时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眼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已经出台的各类援企稳岗政策落细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际需要、符合企业期盼统一起来,把解决问题、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统一起来,持续跟踪广大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政策上的预调微调,更好坚定企业战胜疫情、健康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