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姜琳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特别提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这一举措意义非凡。
稳定企业生产
这个春天,焊管一度成为宁波一象吹塑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晶磊最焦虑的事。复工以来,上游原料焊管的断供曾让公司陷入困境。当地政府紧急联系、筛选数家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接,企业方运转正常。
经济生产环环相扣,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支撑点。疫情下,不少企业感受到了来自其中的压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成为稳定生产,推动复工复产的关键。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工信部联合15个部门成立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在前期梳理重点产业链中51家大型龙头企业和73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基础上,又梳理了41家龙头企业和379家核心配套企业,“一企一策”解决困难,目的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贯通产业链的循环。
关键“节点”的疏通为一线生产带来活力。工信部监测显示,92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40余万家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复工复产。
重大项目的牵引也让很多企业增强了应对危机的信心。
相当于28个足球场大小的陕鄂特高压工程武汉换流站工地上,挖掘机、装载机忙碌,工人们正在给建筑基础扎钢筋笼。
陕鄂特高压工程总投资185亿元,项目的有序推进可带动上百家设备制造、建筑、安装等企业生产。
成都推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81家本地供应商全部完成复工审批;江苏排出491家龙头骨干企业清单,协调供应链上14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连日来,相关地方和部门着力于疏通“堵点”的一系列举措,为稳生产注入力量。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回升至99.1%和95.1%,复工复产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巩固制造优势
万名员工安全到岗,智慧柔性的生产线有序进行。4月上旬,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虽然疫情导致部分零部件成本上升,但得益于联想全球共享的供应链平台,短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目前国内工厂已全部满产。凭借在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物流中不断灵活调整,联想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与风险。
对供应链的掌控,也意味着对主动权的把握。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是很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供应链网络的强大、生产的协同与高效是中国制造长期以来的优势。守住优势,并且从中挖掘效益,提升竞争力,也是很多企业应对危机最深切的感悟。
申洲是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疫情发生以来,凭借对全产业链的布局,短时间内实现满产。“要把核心环节放在国内,在海外去做制造的延伸。”申洲国际董事长马建荣颇有感慨。
“海外企业最大的风险是供应链不可控。我们非常愿意配合国内供应商做共同的研发创新,实现呼吸机关键环节的本地化配套。”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振说,尽管联合攻关未必解决短期产能,但放眼未来十分必要。
有观点认为,此次疫情或将加大全球产业链重构风险,一些国家会加快关键民生等领域的本国制造业回流。此时,加大力度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应对潜在风险,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疫情如同一次对制造业的全面‘体检’,通过全面梳理产业链条,可以更好意识到哪些环节薄弱。”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认为,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增强供应链灵活性,有助于巩固和壮大制造业优势,在全球制造格局调整中把握先机。
布局长远发展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融合,企业生产方式、产业合作机制、市场运行环境等都发生深刻变化。向高质量迈进的中国制造,需要抓住数字化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要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核心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突破。
连日来,工信部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中小企业帮扶力度,着力保障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设备供给。一系列举措旨在夯实发展基础,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小巨人”企业。
“我们的生态链中有近百万家中小企业,数百万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只有发挥创造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更好驱动整个生态链焕发生机。”百度CEO李彦宏说。
今天,产业链供应链不再是上下游环节的简单衔接,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转变。要重视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平台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共赢的理念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
要发挥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
“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供应链变革影响巨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加快5G建设进度,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从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