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世界第三级的青海,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水体总面积超过2000万亩,占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16.1%,可利用渔业养殖开发水域面积82.3万多亩。而在青海境内黄河干流中,有300公里的水域属冷凉水体,10℃的年均水温加之水域纯净无污染,被国内外公认为养殖冷水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依靠“天凉好养鱼”的独特优势,青海成为冷水鱼养殖企业快速成长的一块“福地”,一条条冷水鱼游火了高原冷水鱼产业,初步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鱼养殖发展模式。
不可复制的绿色养殖模式
夏天的黄河龙羊峡水库,波光粼粼,一碧万顷。在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的操作监控室,工作人员正在观测网箱的投喂情况,远处的每个网箱都可以实现近距离观测,水面下网箱里的一条条鱼儿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引进挪威的AKVA自动投饵平台,投喂器投到哪里就可以转到哪里,现在水面上看到的这个水花,就是投饵器在往外甩饲料,整个水面都可以监控到。”监控室工作人员介绍说。
“到了龙羊峡,发现有这么美丽的一片水域,它的面积足够大,常年不结冰,是不可复制的绿色环境,真是冷水鱼养殖的天堂,当时看了以后就觉得特别振奋。”时隔多年,说起当年的发现和选择,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米燕依然有些动容。
在这片不可复制的绿色宝地面前,如何处理好冷水鱼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决策者和养殖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主要养殖品种为虹鳟三倍体,不会就地繁殖,不影响库区原物种,养殖密度低,网箱最高每立方水体不超过6公斤。”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旭说。
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我们是采用订单捕捞的形式,当天客户下单汇总,第二天捕捞加工后立即送到机场,通过航空运输送到客户手上,不超过24个小时,保证鱼的品质和新鲜度。”杨旭说。
在养殖基地的捕捞现场,智慧捕捞让人印象深刻:企业引进的降温宰杀平台,在一个个网箱之间流动宰杀,快捷高效。把鱼集中到一起后,利用吸鱼的真空泵,把鱼吸上来,鱼和水就分开了,经过电击后割腮进入冰水桶后打包,运到加工厂,呈现出最现代化的全冷链的宰杀流水线。
为了补齐冷水鱼产业发展短板,政策层面,青海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对从事渔业养殖、加工、流通和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扶持与补贴,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作为青海第二大冷水鱼生产和苗种生产企业,凯特威德公司的苗种场则供应着青海大部分冷水鱼养殖企业的鱼苗。
“其它养殖企业从凯特威德买进鱼苗,我们通过检疫证确定之后,在每尾2.5元的销售价格基础上,一尾苗补助1元钱,等于1.5元一尾苗。”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冷水鱼养殖成脱贫致富大产业
在青海,星罗棋布的水库为高原冷水鱼养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依托拉西瓦库区,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从2005年至今,已发展成为集虹鳟、白鲑等科研与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网箱养殖面积14688平方米,养殖三倍体虹鳟52.5万尾,养殖总产量达1000吨。
黄河流经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等8个乡镇73个行政村,流程168公里,水域面积达到11万亩。青海化隆县充分利用优越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产业,通过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化隆县向东村村民马木亥买是最早一批投身冷水鱼养殖的农户。
“这几年,各级政府政策好,市场行情也好,只要能把钱实实在在地装进口袋里,带动村里的人越来越富裕,这个鱼就没有白养。”马木亥买说。
根据《青海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到2022年,青海将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14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点达到50个以上,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实现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