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中小企业甘孜网 » 中心动态 » 正文

产业花开别样红——我州特色产业奏响富民增收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0  来源:甘孜日报  浏览次数:2490
0
核心提示:甘孜日报2020年06月09日村民在德格县中扎科乡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大棚务工。本网资料库图◎本网记者 马建华夏日高原,万物复苏,生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09日

村民在德格县中扎科乡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大棚务工。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夏日高原,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州农牧民群众落实最严疫情防控措施,自觉居家隔离,众志成城打赢了我州疫情防控阻击战。初夏季节,正是我州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记者在我州北路8县采访时看到,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牧民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喷灌系统就自动给土地浇水。“嗡嗡”作响的无人机盘旋在空中,向地面喷洒农药,自动管护。现代高科技,让曾经刀耕火种的农牧民大开眼界,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让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生机盎然的石渠县洛须镇的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气势恢宏的色达格萨尔英雄城、德格文都,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还实现了贫困村利用县城人流物流聚集的优势,实现“抱团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确保农牧民就业增收。

培育富民产业促增收

进入5月以来,色达县农牧农村科技局的农技员仁青达吉就和翁达镇的群众一起早出晚归,他的工作地点就在田间地头。翁达镇出产青稞、小麦、豌豆、大蒜等作物,但村民用传统原始的方式播种,产量不高,收入也很少。仁青达吉从种植技巧、到病害防治,再到后期杀虫除草、收割等,向村民讲得仔细,并手把手教会村民种植技术。

村民拥灯绒边看边告诉记者:“农技员就是我们的‘田间保姆’,从选种到培育幼苗,再到田间管理,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今年,我种了两亩半的土豆,相信在农技员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夺得丰收。”

进入春耕生产以来,年轻的彭措娜姆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农牧民掌握先进的播种技术,实现脱贫增收。”

色达县农牧农村科技局副局长李健说:“我们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模式,大力推广黄心土豆、金贵大蒜、康青6号、康青9号良种青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预计每亩收益可增加1500元到2000元。已先后向89个贫困村派驻农技员92人次,构建了一支沉得下、用得上、帮得实的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已培育推广种植油菜、黑青稞等8项新技术,培育申报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15000余人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培训贫困户16355人,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55个。”

5月30日,在石渠县长须干玛乡的牛皮加工厂里,上千个制作完成的牛皮口袋和装茶叶的竹篮堆放在车间里。恩多村村民地泽和三名村民正在熟练地加工皮口袋。

“我们一对皮口袋卖1300元,一个装茶叶的竹篮卖300元。”地泽说,皮口袋可以用来装青稞,不会受潮,家里有多少皮口袋象征着牧民的富有程度。这段时间是虫草季节,牧民都上山挖虫草去了,牛皮加工厂就剩他和几名工人,他们都是订单生产,临近的德格县所巴乡、打滚乡、青海省的红柯乡、本县的瓦须乡、温波镇、长须贡玛乡的群众都会前来订购,生意红火,收入大幅增加。

地泽家里有8口人,因为他精通牛皮口袋制作工艺,带了几名徒弟,自从牛皮加工厂建成后,他就在这里从事牛皮口袋加工,仅此一项,他每年收入就有7万多元。家人挖虫草、人参果、药材等,一年的收入有9万多元,加上政策性收入,年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

德格县在麦宿片区通过“产业园区+党建引领+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的模式,对19位民族手工艺人进行扶持,通过一事一议民办公助方式,修建19栋扶贫车间,总投资1400万元。吸纳了3000名贫困人口及剩余劳动力到各车间务工,实现了脱贫就业增收。

中扎科现代农业园区是沿雅砻江百公里种养结合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三大园区之一。目前,已建成1425亩的中扎科农业园区、802亩的年古农业园区、936亩温拖农业园区,形成产业核心区3164亩,辐射面积近万亩,受益面积38000余亩。覆盖了德格县深度贫困区的4个乡镇、30个村、3644户、15129人。

吾穷家住炉霍县宗塔乡甲中村,2018年5月17日,宗塔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正式营业后,他就被招录为该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一个月有2500元的工资。因为宗塔乡是纯牧区,仅有半年的旅游季节,年收入只有1.5万元。在度假村歇业期间,吾穷就到成都等地收售旧家具、做蔬菜生意,去年赚了6000多元。

“我们‘以宗塔草原为依托,按照牧旅融合思路,精心打造宗塔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推动全乡产业转型’。”乡党委书记奇美伦珠说,2017年初,宗塔乡成立了以全乡8个行政村为股东的“炉霍县宗塔百姓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一个集帐篷酒店、帐篷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牧旅融合生态度假村。2018年、2019年,共吸引省内外游客2.5万人次,纯利润48万余元,全乡贫困户人均集体经济分红两年共计390元。宗塔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被评为县级扶贫车间,宗塔乡牧旅融合扶贫思路受到了省、州、县领导的高度肯定。

龙头企业引领造福百姓

洛须镇被誉为石渠的“小江南”,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青藏高原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

这个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包括智能育苗温室、冷链物流基地、冬暖式大棚区、电商服务中心、中央集控系统、观光科普展厅等。

这个曾经的世界高城撂荒地已变身为“智慧生态种养园”,物联网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喷灌、空气动力能供暖……高科技打破了高原传统农业的“惯性思维”。

园区总投资2.62亿元,规划占地3479亩;投入1000余万元,购买农机器具140多台,配备世界最先进真空预冷机1套;日处理农产品能力达50吨,储藏量5000吨;建成冬暖式大棚区100座。2019年,累计生产各类果蔬5138吨,接待游客3.9万人次,实现产值3191万元。

该园区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就近吸纳124人就业,让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劳务输出得佣金、按股分红得股金,实现人均年增收3.7万元,并按每年资本金的5%分红,累计受益贫困户达423户1568人。

在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仓库外,斯俄乡霍古都村村民冲仁孜拿到刚刚卖青稞的钱,心花怒放。

冲仁孜说,往年青稞每公斤最高才卖3.2元,还时常滞销。自从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建成开园后,霍古都村的青稞被产业园统一收购,青稞价格也提高到了每公斤4.4元。村民们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青稞。

甘孜县的青稞产量占全全州七分之一,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每亩收入仅在450元左右。为增加青稞附加值,甘孜县引进了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集青稞加工和观光体验一体化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园区全面投产运营后,每年收购青稞原料7700吨,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

青稞加工业还创造了近千就业岗位。今年春节前夕,来自甘孜县甘孜镇、呷拉乡、南多乡、生康乡等地的800多名农牧民共领到了1000万元劳务工资。目前,该园区生产加工线也已投入试生产阶段,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领到劳务工资的生康乡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激动地说:“往年没地方挣钱,今年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谢谢政府引进企业,也谢谢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2019年,我州特色产业打开新市场。强力推动特色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巩固提升两个百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1个,评定州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引进培育涉农企业27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3个。制定农林地方标准39项,累计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5万亩,新增省级优质品牌农产品3个,得荣县C47干红葡萄酒斩获第十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理塘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牦牛绒原料生产基地”。建成中藏药材种植基地8.71万亩,药材加工254吨。组织参加四川扶贫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展销活动,销售额达3.7亿元。举办全州首届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会,签约订单113个、签约资金14.65亿元,强力推动千家万户的小作坊融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2020年,我州深入推进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全面落实“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思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农特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提档升级两个百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全力建设三个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带。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建成州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新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引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00户。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指导,建成州级示范合作社100个。全力培育中藏医药业,加快建设德格县麦宿中藏医药和乡城县融合产业园,种植药材9万亩以上,加工中药材290吨,中藏药业产值将突破15亿元。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
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业务主管
甘孜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
© Copyright 2007-2014 中国中小企业四川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06773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