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在成都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交出了一份靓丽的2020年“工业成绩单”: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喜人的成绩,是全省经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坚决落实“工业挑大梁”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四川工业经济工作提出新要求——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落实好“六稳”任务和“六保”工作,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强工业”新要求,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牵引,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关键环节,以实施数字化赋能为重要手段,着力强核心、补短板、提价值,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提升“5+1”现代工业体系能级,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方向已定,目标如何实现?
“稳”“进”“强”“优”成为2021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关键词。
“稳”
“稳”是大局 “稳”的态势要持续
回望这极不平凡的2020年,四川工业经济实现逆风破浪:全省工业经济总体呈现持续恢复、快速回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夯实了四川工业“稳”的底盘。
工业稳,全省经济就稳。2021年,我省将切实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咬住年度预期目标,深挖存量、扩大增量、缩降减量,确保工业经济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稳,首先要稳增长。2021年,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我省将把工业经济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经济走势预警预测和预研预判,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运行调度,推动协调化解一批突出困难问题,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工业经济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研究,编制完成“十四五”工业发展系列规划。
稳,还要稳产业。我省将深入推进产业金融,开展国家第二批产融合作试点,推动产融合作创新。开展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小微企业担保费率明显降低。拓展直接融资,促进新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上市融资。
稳,还要稳保障。强化要素保障协调,抓好电力生产运行调节,加大丰水期富余水电消纳,进一步放开发用电计划,持续提升电力市场化程度,稳步推进电力中长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施重点产业有关电价支持政策,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加大电煤供应保障,协调增加天然气供应量,进一步加大成品油资源配置。强化“路企”对接,抓好重点物资运输保障。
工业要稳,更离不开工业和信息化治理能力的提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提高抓工业、谋发展、促改革、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把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抓好学习和调查研究;三是加强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直属单位管理。
“进”
“进”是动力 “进”的效能要提升
2021年全省工业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稳是大局,进是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没有进就没有稳,坚持稳中求进,要兼顾“稳”与“进”的平衡,“进”的效能要提升。
如何提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要坚持以中央和省委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部署为牵引,加强分工协作、整体协同,集中力量锻长板、补短板,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一要“招”,要强化重大项目招引促建;二要“补”,要推进产业链填缺补短;三要“改”,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四要“调”,要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五要“育”,要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六要“促”,要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市场主体有活力,发展才能有动力。工业要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也要提升。
如何提升?加快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是关键。要始终坚持把企业培育工作摆在推动发展的关键位置,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为工业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要进。要开展“5+1”重点企业培育发展五年行动,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提升行动,推进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实施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市州行”,选树十大典型案例,打造一批示范企业。
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要进。要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营造更好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企业精准服务要进。要实施“中小企业政策服务年”行动,推动“一体两翼多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中小企业政策宣贯进万企”,开展困难企业脱困帮扶,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和工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强”
“强”是目标 “强”的重点要突出
“5+1”重点产业是我省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石,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1-11月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达3.8万亿,增长7.0%,“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突出。
在近期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的工作思路。
立足新要求,四川工业如何强?
“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是重要抓手。要始终把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牢牢抓在手中,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定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怎么强?“5”要强,要持续用力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落实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重点产业“一方案、一图谱、一清单”(即行动方案、产业链图谱、年度任务清单),建立健全重点产业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问题分析研究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创新政策供给、优化要素配置、建强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怎么强?“1”要强,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筹备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引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要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光纤“双千兆”网络建设,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门景区、核心商圈等区域深度覆盖。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数据资源创新融合、各类要素高效链接的数字生态。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培育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打造一批贯标示范企业。要深化数字服务,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创建一批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智慧适老化体验中心。
“优”
“优”是方向 “优”的路径要融入
2021年,我省将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实质,找准制造业融入方向和路径,突出比较优势,加快融入步伐,培育打造一批新的增长极。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优,体现在产业布局上。首先,要深化川渝产业协同发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聚焦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率先合力延链强链补链。
其次,要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深入开展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培育一批院士(专家)产业园。建立县域工业“赛马”机制,激励一批工业强县脱颖而出。
最后,要抓好市场拓展和产业合作。开展“四川造”产品线上线下市场拓展活动,继续举办四川省消费品精品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参与南向通道建设,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东西部产业协作、自贸区等载体,拓展川渝、川粤、川桂、川黔、川滇、川浙等省际产业合作。
优,还体现在绿色、安全上。2021年,我省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加强节能减排降耗,加快发展高增长、高效益、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让绿色、安全成为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以绿为底,“三”大举措是关键。一是切实做好工业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按期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任务;二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成果,加快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持续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坚持“三管三必须”,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项目管理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要求,持续提升工业本质安全水平。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省经信系统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征程中,全力开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