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就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没有权属“不愿转”的难题,推动大批“沉睡”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但堵点仍在。省政协委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周激流注意到,在职务科技成果混改中,地方规定与国家层面的纪检、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相关政策法规,仍存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他建议,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的管理办法。
“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突出。”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维清认为,除了成果转化政策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外,缺乏专业化管理也是一大问题。
“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杨维清说,我省高校从事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的人员数量仅为东部发达省高校的十分之一,缺少“大而强”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对此,杨维清建议,建立技术经纪人培养体系,开展相关的本科及MBA教育;积极推进实体企业与投资资本在高校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人才为本 改革科技和人才评价制度
“我们破除了‘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接下来要立什么?作为科技界委员,我们感到很迷茫。”1月29日,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启荣在政协小组会上犀利发问。在他看来,科技人才评价制度需要尽快完善。
秦启荣说,现有的科技评价指标主要看论文、专利、科技获奖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的情况。这种“指挥棒”,客观上使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惜代价引进专门写论文、专利的高端人才,形成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他建议,省级层面应修改并完善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将科技创新实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考评指标。
省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谈到,西南财大修订《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认定标准及奖励办法》《西南财经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出台《西南财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2019年西南财大与成都市共建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大力推动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区块链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2020年,交子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
“三位一体” 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省人大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谈到,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造成整体优势不突出,应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发挥智力优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现人才、项目、资金、市场的紧密对接,把产学研创新驱动机制落到实处。
事实上,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中国白酒产业学院”已在探索产教融合办学的实践。2017年,学校分别与宜宾市政府、五粮液集团签约共建“中国白酒产业学院”,宜宾市采取“交钥匙”工程,五粮液集团每年向学校提供1700万元的经费支持。学校形成了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管理、文化传播为一体,覆盖白酒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体系。2019年,学校与五粮液集团共同推进的成果转化总产值就达3000多万元。
在省政协委员、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建超看来,“双一流”高校应当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高校应在技术研究、应用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我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之一,成都航院与成飞集团公司共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已全面启动,“希望通过项目实施,能够让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航空产业升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建超说。 (记者 江芸涵 徐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