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锚定服务实体经济 多举措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5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2189
 “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备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在夯实防风险根基的基础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持续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应成为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点。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直接融资比重低特别是股权融资比例低,一直是金融体系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智富建议,应以直接融资为突破,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上市梯队建设,加强上市辅导与定向扶持,尽力推动领军企业上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项目储备,支持优质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此外,张智富建议,建立区域性中小型资本市场,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积极做大股权融资。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拓展市场深度。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突出创新资本战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表示,当下私募股权基金在募、投、管、退环节,十分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他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出台和细化相关政策条例,为私募股权基金在具体运作上提供支持和便利。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完善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框架,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建议,制定绿色金融法,明确绿色金融范畴、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加快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在制定和修改其他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时,也要体现绿色金融原则。对现有绿色金融各项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进行整理,按绿色金融法的立法思路和原则进行整合、修改和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则建议,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包括绿色项目的界定、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标准等。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如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再贷款项目等。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气候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开展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不断提升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看来,信息披露是实现碳中和的首要步骤和基础环节。应由监管机构引导、行业协会推动,共同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指引。循序渐进完善电力、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平台。

除了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也很重要。张智富强调,应鼓励通过债券和票据市场满足环保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积极研发碳金融、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广“畜禽洁养贷”“林农快贷”等金融产品。

持续推进对外开放

扩大开放是“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主题之一。有代表建议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

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行长杨小平建议,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环境,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杨小平建议,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布局下,进一步建设和推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为境内外市场主体提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引导离岸中资银行提升人民币流动性,完善结算、兑换、融资等业务服务水平,丰富人民币离岸市场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增加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途径。

此外,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境支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崔瑜建议,利用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建立一个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推动试点建设面向东盟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

在实施路径上,崔瑜建议,组织部分有意愿的境内银行和部分东盟国家的银行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试点,探索实施面向东盟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在试点成功后,可以将统一跨境支付渠道的使用范围向所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银行扩展,实现RCEP范围内跨境结算内循环,助力更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