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成都新华文轩锦华万达店、龙泉驿成大花园社区、双流机场路社区、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等8个地方,一场多个省级部门联合主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青春志愿·爱在社区青少年生命教育”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同步举行。同一天,全省20个市(州)也同步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全省青少年生命教育专项志愿服务正式拉开帷幕。
从6月初下发《共青团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到其后结合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实际,发布生命教育进学校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这个夏天,生命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结合,产生了1+1>2的特殊魅力。
定格一个瞬间
“不敢说多年后还有多少学生能清晰记得学到的急救操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一定忘不了这个画面,这就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种子’”
眼下,欧洲杯正如火如荼进行。其间一件突发事件,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关注欧洲杯——北京时间6月13日凌晨,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昏迷。幸运的是,经过抢救,他很快恢复意识。事后,不少专业人士发表观点,认为埃里克森的成功获救,最关键的就是现场第一时间进行了正确的识别判断、心肺复苏等有效处置。
这一事件再次为大家敲响警钟:向公众普及、推广急救技能极为重要和迫切。关键时刻,患者身边的人可能就是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生命的救命者。
如果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初二年级的学生们看到类似埃里克森昏迷的一幕,应该更有感慨。6月初,学校刚刚和成都急救指挥中心的志愿者们一起,为整个年级的师生进行了生命急救课程培训。成都急救指挥中心的医生陈静通过短片,向同学们讲解了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的构成、急救参与人员和急救方法,让同学们了解急救的基础知识。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培训科负责人、成都市“救在身边”医务志愿者胡承志,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急救、急救的几大技术、先决条件,并详细演示了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与成都急救指挥中心合作,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全新探索:通过志愿服务,将更多急救知识和技术普及到师生群体中。“不敢说多年后还有多少学生能清晰记得学到的急救操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一定忘不了这个画面,这就在他们心里留下一个‘种子’。”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孙余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志愿者告诉学生们,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有可能几分钟内人就不在了,大家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震撼,也能看出他们学得认真。这样的探索很有意义,学校会继续与成都急救指挥中心合作,把这一课程开设为常态化课程。
这样的培训借助志愿服务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密集地出现在四川青少年群体中。在6月19日的示范活动中,活动主办方组织专业人员向260余个亲子家庭讲述怎样正确认识生命、亲子沟通方法、青少年身心健康知识等内容,活动会聚了来自省直机关、成都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省青联等200余名志愿者,吸引了近600名市民参与。
传递一个理念
培养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认识与态度,比如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还要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心肺复苏、急救等,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分支。生命只有一次,活着,一切才皆有可能。“这其实是一种理念。”在成都大学团委副书记刘超看来,生命教育首先是认知方面,应该培养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认识与态度,比如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还要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寻找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探索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等。
示范活动现场,20多位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热情参与,活动按照策划有序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在一旁边看边感慨,这样的氛围真的挺好,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传递了出来。
一切皆有可能,这个可能,其实包含了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刘超说自己正在思考,如何通过活动把这样的理念更好地传递下去。“由于主要的受众是未成年人,所以活动的开展形式不能过于单调死板,需要结合趣味性,寓教于学。”刘超认为,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是开展一些小游戏,以运动、作画等方式,在收获乐趣的同时吸收知识,这给不少相关的志愿者提供了前进方向,“同时也要辅以专业系统的讲解,进行一些宣讲,使整个认知框架构成是有序合理的。”刘超说,这也给相关志愿者提出了硬性的专业要求,“留下记忆是首要的,如果能形成理念的发展和传递,那就更好了。”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志愿服务的定义,主流的看法是通过志愿者来助力引导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还会形成一种多向的理念共鸣。”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学校老师周建军认为,志愿者活动所传递的是生活正能量,能更好地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实现助人即自助。“今天的活动,既能激发未成年人对生命的思考,也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教育理念,还能帮助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本身产生更深的体悟。”周建军说,这样的理念共鸣尤其可贵。
“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小朋友以绘画的形式回答生命是怎么样的。”成都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姚鹏有感而发。小朋友们拿着彩笔,一边绘画一边跟身旁的志愿者讲述,带着孩童本身特有的想象力画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蓝天白云,有鲜花大树,有小手牵大手的家庭合照,有无坚不摧的奥特曼……“看着这些画作,还有小朋友脸上的笑容,心里温暖又感慨,觉得这样的志愿服务特别有意义。”
筑起一道港湾
按照“专业+志愿者”的模式和“一次示范活动,一批人员队伍,常态化开展”的路径,引导各地青年志愿者组织进学校进社区
一个常见的看法,就是生命教育看起来是个跨学科、“高大上”的存在,因为它不仅仅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还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等学科。这导致了虽然生命教育已经普遍应用到基层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但极容易有点“散”。
以前的生命教育,更多的是存在于开学第一课,啥内容都可能涉及,但不够系统化,欠缺明确的脉络和足够的深度。同时因为教学压力,在常态化方面也有折扣。“主要还是缺人。如今有了志愿力量加入,能在这两个方面对学校的生命教育进行极大的补充。”相关教育专家直言,已经有了很多的努力方向,比如进一步利用好班会课和心理健康周,举行观影、游园活动等。
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来减少生命教育的这种“散”?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发布。在“关于开展生命教育进学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方案”中提出,以“青春志愿·爱在社区”为依托,我省将按照“专业+志愿者”的模式和“一次示范活动,一批人员队伍,常态化开展”的路径,引导各地青年志愿者组织进学校进社区,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具体要求包括按照市(州)不少于10人、县(市、区)不少于5人的规模,发展一批具有专业能力,致力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骨干志愿者;按照县(市、区)每月不少于1次的频率,推动生命教育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等。目的很明确:通过志愿服务的力量,在生命教育领域为广大青少年筑起一道港湾。
除了助力系统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在生命教育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凝聚广大的社会合力。这在全省的示范活动中已经有所体现。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学校的老师带来了精心设计的生命教育主题课程,通过“让孩子成为真实的自己”主题分享,让家长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通过“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没有穿西装”等趣味横生的阅读分享,唤起孩子们探索生命真谛的兴趣。在成都石牛堰社区活动现场,来自四川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民警志愿者,为在场青少年和社区群众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在广安市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以“践行志愿精神守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为主题,深入乡镇学校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认识和预防地质灾害”等安全知识宣讲、有奖知识竞答、主题签名活动。
“社会、学校、家庭在生命教育中可以凝聚出更大的合力。”共青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都积极行动起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助力四川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引导效果更好,教学体验更佳,活动更常态化,效果也更突出。 (记者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