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
川渝合作,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怎么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怎么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记者日前采访了省经信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相关负责人。
对话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
朱家德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规划纲要》摘要
●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
●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
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实力厚实,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四川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契机,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日,记者就川渝两地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协同发展等问题,采访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
两地产业战略合作重点在12个方面
记者:一年多来,川渝两地经信部门在共同谋划产业合作战略路径上都有哪些具体动作?
朱家德:近年来,四川聚焦“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通过大力抓产业、建项目、育企业、强平台、优布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力和竞争力。产业基础持续夯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达4.3万亿元。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成都软件与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23家,产业在园区的集中度达72%以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1%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3家、企业技术中心1208家,5G、无人机、北斗导航、燃气轮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202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34万亿元。
在抓好自身产业的同时,我们与重庆一道,聚焦川渝产业发展协作共兴,以建机制、谋路径、强链条、搭平台为抓手,加快推动川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局起势。
在共同谋划两地产业合作战略路径上,两地经信部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统筹规划对接和政策互动、共同夯实数字化网络化基础、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促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等12个方面提出重点合作举措。建立了制造业专项工作组加专班两级运行机制,聚焦制造业合作重点领域,签订了汽车、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等9个专项工作协议,加快产业协同发展步伐。
川渝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
记者:《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两地如何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打好“特色牌”?
朱家德:川渝两地正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聚焦构建大产业、细分工,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两地产业发展路径,细化产业协作“施工图”,加快推动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优势产业“补链筑群、提质提能”,制定实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搭建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线上供需平台,促进互供互采。目前,汽车产业平台已在线汇聚川渝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超2000家,电子信息平台提供产品和服务供需信息超300项,川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聚焦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配套布局加氢站网络体系,加快打造成渝电走廊和智行走廊。组建两地共建共享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合力打造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和国内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聚焦构建多层次产业合作对接平台,举办重大展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政府、地方、企业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强化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等各领域产业合作。
联合推动“新基建”建设为“川渝制造”全方位赋能
记者:经济中心建设,需要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做支撑。在“新基建”方面,我们有怎样的进展?一年多来,川渝两地是如何共同夯实产业合作载体的?
朱家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赋予了“川渝制造”产业链重塑、全方位赋能的新内涵,我们着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研究起草《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联合推动两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互联互通、重点行业节点建设共享共用,联合开展网络测试验证平台、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建设,围绕电子信息、汽摩等区域重点垂直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样板工程,积极布局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等5G网络覆盖,加快建设国家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为成渝地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夯实根基。
在共同夯实产业合作载体方面,我们聚焦平台共建、政策互利,资源共享,推动四川、重庆80余个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等6个重点产业,着力推动功能共建、产业共建、产业配套、资源开发、飞地经济等5类园区共建,启动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覆盖成都、资阳、宜宾、广安、达州、荣昌、綦江、江津、开州等20余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城市,形成“1个工作方案+1个合作园区创建管理办法+一批产业合作园区示范园区”的模式。此外,滚动梳理并支持一批着眼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平台,加快推动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射洪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打造成都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已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聚集,加快建设遂宁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PCB电路板加工基地,支持南充5G光通信前端产业集群,为成渝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提供强力支撑。
对话
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
杨秀彬
以园区为抓手 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规划纲要》摘要
●支持川渝平坝和浅丘地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和安岳、潼南柠檬产区
●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产业和竹产业基地
●发展都市农业,高质量打造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四川和重庆地理相接、气候相近,两地均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且主导产业具有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规划纲要》明确川渝两地共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那么,川渝如何汇聚合力,将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从概念、规划变成现实?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
努力实现产业共生、品牌共兴
记者:《规划纲要》提到,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第一项任务,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含义是什么,又该怎么做?
杨秀彬:这个农业带全称应该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目的是串点连线、连线成片、连片成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能够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生、品牌共兴。至于高质量,其实是农业带的发展方向和整体要求,重点是通过补短板,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
主要的做法,是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建基地,除了围绕粮油、生猪等两地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之外,主要以园区为载体,探索跨行政区域经济产业合作新机制新模式。这方面,川渝已经打出了“起手式”——今年起在内江隆昌市与重庆荣昌、资阳安岳县与重庆大足、达州开江县与重庆梁平共建三个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
搞加工,就是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产业和竹产业基地,在成都建设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促融合,就是统筹推进重庆主城都市区与四川成德眉资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中国休闲农业之都。
三大优势打造“国字号”示范区
记者:《规划纲要》提到,川渝要共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个示范区重点还是聚集在生猪等领域。这是为什么?
杨秀彬:的确,《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区域性畜禽基因库、畜牧科技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这既是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战略部署的回应与落实,也与川渝的优势产业、科研基础、种源优势密切相关。
先说优势产业。四川是全国生猪第一大省,重庆也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正常年份,川渝两地生猪出栏量能达到7600万头以上,超过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高于其他产区。
再说种源优势。光四川的种猪核心育种群就有2万余头,居全国第一。同时,全省有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7个,西部第一。我们都知道,搞种业研发,没有独特的种源优势是不行的。
再说科研基础。此前,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全基因组育种、体细胞克隆技术用于遗传资源保护。而且,在生猪科技研发基础较好的内江隆昌和重庆荣昌,携手建设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初具雏形。这些基础说明,四川和重庆有实力建设“国字号”的农业技术示范区。
川渝农产品要携手“卖全球”
记者:很多人都担心,川渝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较为类似,比如生猪、柑橘。在这些领域,川渝两地该如何把竞争转化为合作,进而实现强强联手?
杨秀彬:的确,川渝两地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类似,但这不妨碍两地整合资源、强强联手共同拓展市场。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化“对手”为“队友”,共同出击找市场。这方面,我们和重庆已经采取了不少行动。去年至今,四川和重庆已经联手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和川渝特色农产品交易会、“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川渝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下一步,还将共同举办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
其次,还要实施一批着眼市场需求的项目。主要是强品牌、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用质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具体讲,就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农产品分拣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建设自贡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同时,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不断助推实现川渝农产品“卖全球”。
对话
省商务厅副厅长
乔方
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规划纲要》摘要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强化重庆、成都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合力建设国际货运中心
●打造多元化、国际化、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四川有哪些基础和优势?围绕《规划纲要》精神,未来还将在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上有什么谋划?11月1日,记者采访了省商务厅副厅长乔方。
川渝两地有3.8万亿级的服务业体量
记者:川渝现代服务业有哪些优势?乔方:作为西部服务业体量最大的两个省市,四川积极加强与重庆协调联动,发挥川渝两地3.8万亿级的服务业体量和辐射周边超4亿人口的超大内需市场优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推进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
2020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达25471.1亿元、同比增长3.4%、规模居西部第一,重庆服务业增加值达13207.25亿元、同比增长2.9%、规模居西部第二,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重庆服务业继续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两地服务业总量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到6.94%。
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记者: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四川和重庆的产业协同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乔方:深化川渝商务合作,四川省商务厅和重庆市商务委已召开 2次会议,双方签署了《深化川渝商务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共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在商业贸易方面,深入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构建一批商业繁荣新业态、消费升级新场景,将步行街打造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城市对外开放窗口。2020年,成都宽窄巷子、重庆解放碑双双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完善商贸流通供应链,共同打造川渝商贸流通企业互动平台,支持四川农产品流通协会与重庆商品交易市场协会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双方统一商贸流通交易规则、服务体系,促进优惠政策共享、企业资质互认。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深化建设重庆、成都、泸州、德阳、绵阳等跨境电商综试区,以及南充、宜宾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城市等。
在川派餐饮方面,《四川省川派餐饮服务业培育方案》提出推动“川菜渝味”合作,联合川渝地区川菜、火锅、酒、茶等餐饮品牌,培育“川渝美食产业带”,发展一批“川菜渝味”美食消费类节会。
区域服务业的“一核一轴两翼”
记者: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将在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上有什么谋划?
乔方:下一步,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一核一轴两翼”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
加快建设成都服务业核心城市,增强成都和重庆主城引领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做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持成都加强与重庆在平台、创意、流量和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目的地、高端要素配置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成德眉资服务业同城化,支持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城市集聚发展航空服务、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商贸物流、旅游康养等产业。
促进成渝发展主轴服务业集聚联动,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共建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区域服务业协同创新体系。厚植成渝发展轴沿线服务经济密度,支持德阳、眉山、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服务功能疏解和服务产业外溢,协同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协同推进川渝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遂宁潼南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打造川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翼,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抢抓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机遇,支持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与江津、永川、荣昌等加强产业间高效协作,共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教育和医疗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大力创建川东北流量服务业发展翼,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南充、达州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强与万州、开州、垫江、梁平、丰都、忠县、云阳等渝东北城市的产业规划和政策、项目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