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多地公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1381
北京:确保硬规划真落地

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于全球领先。

“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北京要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许强表示,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经开启。下一步,将抓好落实,确保“硬规划”“真落地”。

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离不开“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每年孕育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有很多都选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落地转化。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表示,他们“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达到11%以上,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引领产业高能级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雨林生态系统、深入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未来科学城则将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数字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怀柔科学城重在“突破”,将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的科学方向,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营造开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表示,经开区将聚焦国家战略,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聚焦头部企业,加快构建创新体系;聚焦产学研用,完善创新转化链条;聚焦开放共赢,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深入实施“科技应用场景示范工程”,补齐新扩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创新范式正在从传统的孵化器、加速器向着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模型驱动转变。“十四五”时期,北京将主动适应科学范式变革。目前,北京已综合评估出“40+10”公共技术平台,即:打造40个现有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赋予新机制,大力支持其在创新驱动发挥作用;围绕前沿技术构建10个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北京创新的底层技术、平台驱动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湖北:打通“纸变钱”通道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光谷双碳产业园……今年以来,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先后在荆楚大地上播种、生长。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是湖北的一道“必答题”。“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湖北省委书记应勇表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今年10月,《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科学部署“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七大工程、七项行动”,重点梳理10个重点领域产业技术攻关、4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2个科技重大专项等清单。

“在战略定位上,《规划》提出科技强省建设‘基础在平台,核心在人才,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玮表示,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利器,但没有科研人员支撑的创新平台是没有生命力的。以平台聚人才,湖北创新平台的建设,起步要有对标一流的高水准,推进更要有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抢抓全球产业格局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人才流动机遇,通过在平台建设上下好先手棋,在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

“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还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各类实验室提高‘钱变纸’科研产出质量,打通‘纸变钱’成果转化通道。”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夏毓婷认为,《规划》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重点,聚焦“光芯屏端网”等现代产业集群创新需求,高质高效部署产业技术攻关,加强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既充分发挥了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更叠加了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致作用,彰显了科技创新的湖北特色。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介绍,湖北将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建设,每年培养各类技术转移从业人员1000人,并支持其联合高校院所成立技术转移学院,或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方向。(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上海:更多实现从0到1

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建设加快推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一步在上海集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十三五”期间,上海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增强。展望“十四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蓝图又将如何擘画?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将达到4.5%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左右……”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指标,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科创中心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

张江作为我国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桥头堡”。其中,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张江将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定位和战略要求,是推动创新从‘0’到‘1’、从无到有的关键。”吴清表示,《规划》牢牢聚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条主线,将努力实现“四个新”。其中,在科学新发现方面,要加强重大战略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力量,加快基础研究的原创突破,产出更多原始创新;在技术新发明方面,要构建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产业新方向上,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在发展新理念方面,要运用前沿技术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和健康活力城市,推动超大城市在经济、生活、治理3个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