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达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包惠对相关媒体就达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做了详细介绍。
她说:达州市全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宽松环境,创新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开放型民营经济,积极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达州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高位增长,达州民营经济稳占“半壁江山”。
包惠说:近年来,达州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立足本地实际,打好资源牌,唱响特色戏,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凸现。2012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2513户,私营企业累计达1.3万余户、个体工商户累计10万余户,从业人员达33万余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8.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4%,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5.9%。民营经济已成为达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二是投资强度较大,发展前景向好。2012年,达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投资422.74亿元,占年度总投资比重达51.2%。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817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437户、5000万元以上72户、亿元以上25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微企业齐头并进,民营经济呈现出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三是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增强。2012年,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共创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19件、知名商标100件、四川名牌产品44件、地理证明商标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件;建立了7个国家级、2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产值超千万元的民营经济专业村。
包惠:达州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我市致力优化“三个环境”,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一是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着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招商引资和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着力充实完善扶持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平等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平等参与各项社会竞争;着力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及销售收入上台阶以及微型企业税收返还、小微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奖励、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奖励等办法。二是创造了宽松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目前,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城镇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建立了有序的就业创业环境。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搭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热线,成立了创业导师队伍,组织相关中介机构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实行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训绿色通道,更多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员充实到了民营企业,提升了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包惠: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集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就目前情况看,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融资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发展大企业、扶持壮大中小微企业为路径,全力抓好“六大”工程建设,不断增强达州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发展环境优化工程。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软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以环境大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主线,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自主创新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四是资源要素保障工程。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五是地方金融创新工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优质金融要素集聚,加快建设秦巴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六是市场公平准入工程。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我市天然气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