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优化资本结构助中小险企稳健发展丨财金纵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30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134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为行业适应新规则提供了更多时间,尤其让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获得了“喘息空间”。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不断扩容,竞争也愈发激烈。尤其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面临着资本补充压力、偿付能力考核趋严、市场占有率偏低等多重挑战。中小保险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破局发展?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行业人士。

缓解偿付压力

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更有安全感,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具备一定的偿付能力。这种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履行保单赔付责任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健康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随着“偿二代”二期规则的全面实施,保险行业监管更为严格。

偿付能力主要通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来衡量。其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反映了保险公司资本总体的充足状况;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核心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重点衡量高质量资本的充足性。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需同时满足三项指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且风险综合评级需在B类以上。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自“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以来,保险公司普遍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新规完善了利率风险计量方法,优化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并针对重疾产品、长期股权投资等引入更为精细的监管要求。这些措施虽然提高了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但也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挑战。

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在这一轮监管升级中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截至2024年三季度,已有8家保险公司因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5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而被列为偿付能力不达标保险公司。这些公司普遍面临资本补充困难、风险管理薄弱的问题。在资本实力、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上,大型保险公司占据明显优势。截至2023年底,前十家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超过70%,形成了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中小保险公司则面临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的困境。

受多重因素影响,自规则实施以来,保险行业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三季度,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35.1%。但相较于上一季度,三季度的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提升了1.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吃紧的因素有很多,如业务增速放缓、利润减少、市场及利率风险逐步暴露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监管延长“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至2025年底,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了宝贵的调整时间。与此同时,部分保险公司通过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成功提升偿付能力。如渤海财险和平安养老等公司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补充措施,实现了偿付能力从不达标到达标的转变。

然而,仅靠延长过渡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保险公司的资本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保险公司仍需通过加强资本补充和优化风险管理,提升偿付能力;同时,行业转型和数字化发展也将成为中小保险公司的重要突破口。

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问题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核心瓶颈,因为偿付能力的提升直接依赖资本充足性,而资本不足会限制业务扩张和抗风险能力。相比大型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中融资能力有限,面临增资扩股难、债券发行受限的局面。同时,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收益下滑和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比例的存在,使其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资本补充难度加剧。

王向楠认为,优化资本结构不仅是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不足的手段,更是通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减少高风险资产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这需要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出售非核心资产或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资本管理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稳定性。

在三季度偿付能力“成绩单”中“翻盘”的都邦财险就是一个例子。今年5月份,都邦财险通过增资2.44亿元,将27亿元的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29.44亿元,成功提升了公司偿付能力。同时,该公司还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提升了风险综合评级至B类,这一转变赢得了市场认可。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监管。健全利率传导和负债成本调节机制。引导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跨市场跨周期投资管理能力。专家表示,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中小保险公司可以提高投资收益,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据介绍,中英人寿采用自主投资管理模式,配备近60人的全流程自主投资管理团队,涵盖固收、股票、股权、组合、交易、信用、风控与合规、法务等多领域人才。在投资时,该公司关注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优先配置期限较长的固定收益资产,如国债和优质企业债,以匹配长期负债需求。同时,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通过配置高流动性资产,提升抗风险能力,确保资产稳定增长。中英人寿有关负责人表示,中英人寿坚持以资产负债匹配为核心,不断优化投资组合,强化内部投研体系,运用科技提升投资效率,为客户创造了稳定且优异的投资回报。

探索多元渠道

强化逆周期监管是当前保险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现行考核规定下,保险公司在实施“偿二代”二期规则时最多享有3年的过渡期。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发债补充资本,以在过渡期结束前提升资本充足能力。截至目前,至少有14家保险公司通过发债筹资,规模已超过千亿元。随着融资成本的下降(资本补充债券利率从5年前的3.3%—6.25%降至2.15%—2.9%),通过“借新赎旧”优化资本结构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永续债发行呈现快速扩张态势。自2023年泰康人寿成功发行首只保险公司永续债以来,平安人寿、中英人寿等公司相继加入,发行规模从9亿元到150亿元不等。业内专家指出,相较于普通股和优先股,永续债不仅能够直接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还因其对股权稀释的影响较小而更具吸引力,在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未来发行规模有望扩大。

“发债对保险公司主体信用资质的要求较高,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发债补充资本面临困难。”北京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睿文表示,中小保险公司因信用评级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债券发行的资质要求。市场认可度的差距也使中小保险公司对投资者吸引力有限,进一步加大了发债的难度。即使成功发债,较高的利率成本依然会增加其负担。

因此,中小保险公司需要探索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如联合增资和资产证券化等。为缓解行业压力,监管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偿付能力标准、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和调整国有保险公司绩效考核周期等,以减轻保险公司资本压力并促进长期资本投资。同时,保险公司加速切换至新会计准则,通过优化财务结果提升偿付能力表现。

总体来看,当前保险公司在资产和负债两端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无论是寻求实力股东增资,还是通过发债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都存在一定困难。专家认为,监管政策需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行业的实际处境,通过灵活调整和针对性支持,助力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武亚东)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