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孟玮表示,所谓“稳”,是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处于6%—6.5%的预期目标区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涨势温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所谓“进”,是指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多。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9%,比第二产业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从需求结构看,随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教育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48%和18.9%。从要素结构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贡献在增大,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拓展,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达到1.94万户。与此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孟玮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对此既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底线思维;也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对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将加强政策评估,优化政策组合,强化政策协同,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我国的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孟玮说。
价格总水平将保持稳定
孟玮表示,上半年,我国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收窄,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居民消费价格方面,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2%,处于温和上涨的合理区间。从内部构成看,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工业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涨幅较小,食品价格指数涨幅相对较大。主要是鲜瓜果、鲜菜、畜肉价格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6.1%、9.2%和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方面,上半年P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去年同期明显回落。从行业看,价格同比下跌的主要是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总体稳中上涨。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自我循环能力强,工农业产品供给充足,物价平稳运行具有较强的基础,预计今年后期价格总水平有望保持总体稳定。”孟玮说。
孟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特别是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的监测预警频次;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充实价格调控工具箱,做好必要情况下的调控准备;指导各地认真执行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近期,已有多地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了价格临时补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在钢铁、煤炭领域化解过剩产能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全面转入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的新阶段,统筹推进职工安置、资产债务处置、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工作,努力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化债转股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约2.4万亿元,实际到位金额达到1万亿元,资金到位率提升到41.5%,涉及资产负债率较高的200多家企业。其中,今年以来,市场化债转股新增签约金额约3900亿元,新增落地金额约3800亿元。
在降成本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再降低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10%等一大批降成本政策陆续出台。据统计,今年以来,降电价措施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46亿元,其中降低一般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810亿元,全面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的任务要求。通过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共计减负金额约60亿元。此外,加上发改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实施的清理规范港口、铁路、机场等物流收费,工信部实施的降低电信资费,今年预计将为企业和群众减负近3000亿元。
在补短板方面,截至6月底,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79万套,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新开工4项、累计已开工137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如期竣工,金沙江拉哇水电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精准聚焦补短板重点领域,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抓紧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项目资金保障,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切实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着力抓好补短板稳投资各项重点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